雲南15頭亞洲象北遷,是環境變好了嗎?

近日,由15頭大象組成的野生亞洲象群

從雲南西雙版納出發,沿途經過普洱、玉溪,一路向昆明“挺近”。

大象這種生物我們並不陌生,溫順的性格,憨態可掬的模樣,時常讓我們聯想起馬戲團和動物園。

雲南15頭亞洲象北遷,是環境變好了嗎?

亞洲象

但是,

野象

從未經過人類馴化,具有極強的

野性

攻擊性

,因此,面對15頭向北遷徙的“不速之客”,沿途的人們還是捏了一把汗!

一路上,這些野象給當地群眾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由於它們主要以農作物為食,有時甚至還會走村串巷,進入農戶家覓食,人們被這群大塊頭弄得苦不堪言,只好避而遠之。

野象群的首領通常為雌象,族群的活動路線,覓食地點通常由這頭雌象決定。

由此看來,大象不僅分工明確,而且是社會性很強的動物,在其“憨態可掬”的外表下,有著十分聰明的組織結構。但是,相比以往經驗豐富的頭象,這次領隊的頭象顯然經驗不足,走錯了方向。

雲南15頭亞洲象北遷,是環境變好了嗎?

群居的亞洲象

在這頭雌性頭象的帶領之下,象群離著原本的棲息地越來越遠。

有人打趣說,它們是想去昆明動物園拿個編制,從此“躺平”,不再努力。

細心的網友發現,今年有特別多的關於動物的新聞進入了熱搜,無論是老虎進村,黑熊下山還是野豬氾濫,再加上這次大象組團進城,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似乎是野生動物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類社會中,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似乎遠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

,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生態環境的恢復,野生動植物的種群也不斷髮展壯大,野生動物不斷“侵犯”人類社群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正是因為環境變好了,野生動物變多了,而原本的棲息地變顯得捉襟見肘了。

其次

,在城市化的程序中,人類生存領域的擴大也導致了原本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不斷遭到人類社會的滲透,二者產生了交集便不足為奇。

最後

,也是最重要的,隨著自媒體的發展,過去很多見怪不怪的時期被網際網路無限放大,導致人們透過網路對這些平日裡並不稀奇的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次野象進城事件,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野象群一反常態地闖入人類生活區呢?這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野象們早日重返棲息地,才是對野象最大的保護。

有人說,或許是野象原有的棲息地不足以供給它們的生活,導致它們被迫遷徙尋找新的棲息地。這種說法或許有些道理,這裡便引申出了一個古老的命題——“人象矛盾”。

雲南15頭亞洲象北遷,是環境變好了嗎?

人象矛盾

其實,在我們祖先生活的時代,大象的活動範圍遠比今天廣大。上古時期,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也有象的分佈。

今天河南省的簡稱“豫”字就是一個人牽著一頭象

,足以表明在大禹分九州的時候,在今天河南地區的豫州大地是野象們的樂園。

人類與大象之間的矛盾古已有之。“具體來說,人與大象的“搏鬥”在三條戰線上展開。第一條戰線是清理土地用於農耕,從而毀壞了大象的森林棲息地。我們聽說,大象不時侵入有城牆護衛的城市,一個原因可能在於它們面臨著可利用的資源日漸萎縮的壓力。第二條戰線是農民為保護他們的莊稼免遭大象的踩踏和侵吞,而與大象搏鬥。他們認為,為確保田地的安全,需要除掉或捕捉這些竊賊。第三條戰線或者是為了象牙和象鼻而獵取大象,象鼻是美食家的珍饈佳餚;或者是為了戰爭、運輸或儀式所需,而設陷阱捕捉大象並加以訓練。這三條戰線可以分別加以考察,不過在所有的情況中,棲息地被毀則是要害所在。”( [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

雲南15頭亞洲象北遷,是環境變好了嗎?

[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

由此可見,棲息地的保護才是解決人類和野生動物衝突的釜底抽薪的辦法。而保護棲息地,首先就要做到儘量不人為地干預動物們的生活。

像是最近網路上熱議的天鵝被人類“好心”地加上頸環導致其無法進食,以及熱心市民把落單的貓頭鷹保護起來導致母子分離等事來看,我們對大自然的過分干預,往往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如果設身處地地站在野生動物的角度考慮,恐怕不去打擾它們,才是對動物們最好的保護。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還是

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儘量不去破壞和干預野生動物原本的棲息地,用自然規律代替我們過多的好奇心,用平和的心態,對待大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