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一卷閒書半壺茶

中年以後,一卷閒書半壺茶

人生一世,來時悄無聲息,去也同樣寂靜,相比起過程的跌宕,終點反倒不那麼重要。

幾十年風雨飄搖,早過了熱情、倔強的年紀,該懂的也都懂了。

人到中年,放下勝於執著,沉默勝於喧囂。

一卷閒書,半壺老茶,淺淺地劃過歲月,無聲無息,如此最好。

中年以後,一卷閒書半壺茶

假如人生是一本書

假如人生是一本書,有的人活成了美食菜譜,有的人活成了金融指南,有的人一輩子喝茶,如陸羽般成了一本茶書。

莊子一輩子悟自由之道,講無為而治的道,最終形成了一本《莊子》;

老子講的是萬事萬物自有定數的道,留給了後世一本無價的《道德經》;

孔子授業解惑,在歷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弟子們,將他的話收集起來,形成了一部《孔子》。

誠然,假如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我們不會是那種代代傳頌的經典之書,但也會是各自的一本自傳。

中年以後,一卷閒書半壺茶

初生的孩子,猶如白紙,我們不止要用這白紙書寫精彩的人生,還要保持紙張的純粹;不僅要考慮作品的厚度,也要達到內容的豐富。

愛茶的人,幾十年沉澱下來,這本人生的書,總不免散發點茶香,每一頁、每一筆,用茶湯書寫。

正如他們的人生觀念,像極了茶。

人到中年,熬成茶

很多人認為,人到中年會更無奈,其實哪個階段不是如此?哪個年齡沒麻煩?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一直苦,也不會只有甜,苦樂相參才是茶的滋味。

人到中年,雖然少了年輕時的激情與自由,卻多了擔當與責任,正如一包茶葉的三、四泡,少了頭道、二道茶的激昂,卻真正達到了恰如其分的滋味。

正如這麼一句話:“頭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

愛茶的人最懂得,茶真正好的不是開頭那一泡,而在於過程中那幾道。

中年以後,一卷閒書半壺茶

說到人生如茶,老舍的生活方式便是如此。

老舍對茶很痴迷,尤其喜歡茉莉花茶,他有一個青花瓷碗,一個老式茶壺,顯然很注重茶的雅趣,對品茶用具也很講究。

他每天早上起來、午休之後,都會喝上一壺,但老舍並不只注重一個人雅品,他經常會請人喝茶。

瓦匠幫家裡修繕房屋,坐一塊喝喝茶;其他老百姓、鄰居來到,添個杯子一起喝茶;演員、導演來到,也是喝同一壺茶。

人到中年,多少人如老舍這般,已將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歲月增長他的,不只有年齡,還有茶的理解。

中年時,熬成茶不是壞事,這恰恰體現了愛茶人的蛻變。

中年以後,一卷閒書半壺茶

最好的餘生:一卷閒書,半壺茶

生活的價值,不在於賺到多少錢,擁有多少名聲、權利,而在於是不是真正生活過。

世間大多數焦慮的人,往往是懊悔著過往,又恐懼未來,唯獨不肯看清楚當下。

林清玄就說過:

“今天掃完今天的落葉,明天的樹葉不會在今天掉下來,不要為明天煩惱,要努力地活在今天這一刻。”

是啊,

生活本就該專注於腳下,即便要思考餘生,也不要心懷恐懼。

假如愛茶,假如樸素,不妨給自己一個更好的餘生,不需要太多東西,一卷閒書、半壺茶就夠了。

一卷閒書,說的是人到中年應得閒,處於閒的階段。來完成人生這本書中間部分的撰寫。

半壺茶,是茶友們最懂的,第三、第四道茶。

很喜歡林清玄書中寫到的“貓空半日”。

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在一處三面環山的臺上,一棵樹下,靜靜品茶。

臺外是斜風細雨,卻吹不進半分來,感受著雨疏風驟,嗅著溼潤空氣中淡淡的茶味。

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這個品茶的感覺。

中年以後,一卷閒書半壺茶

路遙說過: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人到中年,也許有些不如意的地方,但同樣有明亮的時候。

放下心頭的執著,認真過生活,一卷閒書半壺茶,才是人到中年,最應該有的樣子。

與君共勉。

作者簡介:杯小茶,您身邊的茶專家。有趣又有料,陪你喝好茶!首發於茶的故事(ID:

teastories

中年以後,一卷閒書半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