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版軍備競賽——囚徒困境邏輯下的“內卷”

凡人版軍備競賽——囚徒困境邏輯下的“內卷”

寫字樓裡的996

最近“內卷”這個詞火啊,好像一夜之間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民眾,網路上鋪天蓋地的討論,人人都言必稱內卷,東卷一下,西卷一下,這玩意就和北方人的大餅一樣,啥東西都能卷。“內卷”入選2020的年度流行熱詞那是毫無疑問的。咱們好好來說道說道這個內卷,他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萬物皆可“內卷”

找工作內卷

。最近不是某銀行的招聘招上了微博熱搜嘛,有應聘網友親測難度後發微博表示:整整考了四個小時,除了邏輯題、語言題、計算題、英文以外,還有三層矩陣、粒子的靜態能源公式、不定積分、高等數學、天體運動原理、原子什麼量子數、洛朗級數展示、計算機、線性代數等。但問題是要求這麼高,就算是入職了銀行,所做的工作大部分是一些基礎性工作,甚至很多都是做櫃員的。其實很多高大上的單位,入職門檻巨高無比,但真正進去以後你會發現,大部分活兒也都沒什麼技術含量,普通大學生培訓實踐三幾個月都能逐漸上手。

為什麼會這樣呢?本質就是好工作報名的人太多,競爭太激烈,各類難度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選人”,而是為了“刷人”,所以才要不斷的提高招人標準及考試難度,才能更好的“刷人”。

打工人內卷。

最近“奮鬥X”這個詞很火,就是指那些天天把奮鬥掛在嘴上,不管工作做完沒有,都要加班到很晚以顯示自己努力工作的樣子,哪怕坐在工位上玩手機也要玩到晚上10點才回去,甚至很多都是無償加班,似乎變成了一種職場“潛規則”,別人加班,你也不得不加班,結果所有的人都要加班,正常下班反而好像不正常了,所以職場996橫行,大家被捲入無休止、非理性的競爭,導致無實質意義的消耗。為什麼這樣呢?

本質上講就是企業績效考核、KPI等職場指揮棒下,競爭激烈,人為的要在所有員工中分出個等級來,搞排名,有人高就意味著有人低,逐漸把同事之間合作的關係變成了零和博弈。

教育內卷。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不管是在小區周邊還是商業地段,近幾年各類的孩子興趣班培訓機構和中小學課外輔導機構如雨後春筍的冒出來。除了常規的鋼琴、圍棋、英語、繪畫的課程以外,現在什麼邏輯思維、機器人程式設計、樂高構建、兒童戲劇、馬術、高爾夫等各種高階新型興趣班也層出不窮。本人作為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家長,對於這一點簡直體會太深了,孩子從小到大參加了一堆各種培訓班或者輔導班,週六通常不是在培訓班就是在去往培訓班的路上。至於培訓班學到了什麼,好像也沒有什麼人關心!為什麼要去學呢? 所有的家長都是一個心聲,

別人都在學,你不學行嗎?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名言每個家長都知道有問題,但是在這樣的博弈下,所有的家長被浪潮裹挾,身不由己,你不想去也不行。

為什麼會這樣呢?本質就是好的學校報名的人太多,競爭太激烈,名額有限,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多學點,在未來增加一點點競爭成功的可能性,哪怕這個可能性是那麼的微乎其微。

“內卷”的表現形式

低水平的模仿和複製是內卷。

微雕就是典型的例子,正常的書法或者繪畫作品為觀眾提高藝術的享受,但是微雕創作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糾結在怎麼把字或者畫弄小,在形式上要求極高,但在內容上沒有任何創新,觀眾在看這樣的作品甚至都看不見,要用放大鏡,談何藝術享受?

刻意的複雜化是內卷。

例如僵化的考試製度中,很多考試中為了“刷人”而“刷人”,知識點就是那些,沒有考察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真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刻意的增加了考試的複雜性,難題、怪題、偏題出了一大堆,從各種離奇古怪的角度給考生挖陷阱,長期以來這種模式很容易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

不產生實際效益的忙碌是內卷。

企業非正常加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企業如果是為了趕專案工期或者趕產品出貨,員工加班我認為無可厚非。但現在的很多加班是為了“加班”而“加班”,別人加班,你也被裹挾的不得不加班,結果所有的人都要加班,正常下班反而好像不正常了,而且企業也預設甚至樂見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職場996橫行,嚴重影響了員工身心健康,關鍵是也沒有產生實際效益。

形式主義也是內卷。

最近中紀委機關刊物刊發《警惕公權力執行中的“內卷”現象》的觀察文章,文章認為公權力執行中內卷現象尤其要引起警惕。比如,重痕輕績的檢查考核、不切實際的推廣創新、化簡為繁的層層設限、逐級加碼的推動工作。此外,刷票拉票的評比推選、精心編排的經典調研、裝模作樣的集體加班、翻來覆去的文稿推演,都算得上公權力執行中的“內卷”現象,究其實質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祟。

內卷的本質是什麼?

凡人版軍備競賽——囚徒困境邏輯下的“內卷”

本人是《奇葩說》的觀眾,有一集印象很深刻,在《奇葩說》第六季第五集中,辯題是“感興趣的工作總是996,我該不該886?”。最終薛兆豐老師結辯發言,說出了一個讓人無比扎心的金句

“讓你加班的不是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

當時看的時候覺得這句話好殘酷,但仔細想想,這句話確實一針見血的點出了內卷的核心,

內卷本質上是博弈論邏輯下的單一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博弈論中描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如何陷入自己設定的陷阱中經典例子,最早由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曾克於1950年提出,假設兩個嫌犯被警察抓住,隔離審問,如果兩個人都招供則各判5年;如果一個人招供一個人不招供,招供的無罪釋放,不招供的判8年;如果都不招供,則因為證據不足,都判2年。大家想想,如果你是其中一個嫌犯,你要採取什麼樣的博弈策略,我們試想一下。情景1:如果我不招,有兩個可能性,對方招供了我被判8年,如果對方不招我被判2年,被判8年的機率是50%,被判2年的機率是50%。情景2:如果我招了,也有兩個可能性,對方不招我無罪釋放,對方也招了我被判5年。無罪的機率是50%,被判5年的機率是50%。從這個模型的推導來看,結果顯而易見,招供的策略顯而易見是對自己更有利。

在“重複型囚徒困境”博弈中,因為要反覆多次的博弈,競爭對雙方都會造成傷害,攜手合作共贏從長遠來講對雙方比較有利。但

如果是隻博弈一次的“單一型囚徒困境”來說,“背叛”則是最優選擇,這種“背叛”會導致博弈失衡,博弈的其他方也只能來跟進從而產生新的均衡,達成均衡後在“單一型囚徒困境”的邏輯下又會產生新的“背叛”,週而復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軍備競賽。

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內卷”嚴重的場景都是典型的“單一性囚徒困境”,也就是博弈一次,沒有重複博弈。

比如升學考試,名牌大學有限的名額,只博弈一次,你上了我就上不了;求職找工作也是這樣,好的單位只有有限的崗位,你入職了我就進不去;職場也是這樣,升職加薪就那麼幾個名額,你升職了我也就升不了;商業競爭也是,市場和客戶就是那些,別人拿下客戶意味著你失去,寧願累死自己也要餓死同行的大有人在。所以這些領域內“背叛”太常見了,按照博弈論的觀點來說“背叛”是必然的,舉個例子,比如大家一起正常在學校上課,公平競爭,但為了在考試中比其他人更有優勢,肯定會有人會偷偷參加補習班,這種公平的競爭被打破以後,其他人為了彌補這個差距,也會參加補習班以達到新的博弈均衡,原來參加一個補習班的優勢不存在了,那不行就參加兩個吧,新的“背叛”又會產生,最終大家都陷入補習班軍備競賽中。

為什麼內卷越來越嚴重了?

凡人版軍備競賽——囚徒困境邏輯下的“內卷”

《新華字典》示範例句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這句話,收錄於七八十年代中國小學生人手一冊的《新華字典》,既然作為《新華字典》的示範例句,它就不可能違背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經驗,當時人們的選擇還是比較多的,而且最優選擇、次優選擇、再次優選擇的差別不會太大,就像例句中說的,考上大學固然是最優的選擇,但是如果考不上大學去上技校也挺好,很多技校當時是包分配的,能進國企當工人早點掙工資也是不錯的選擇;去百貨公司當售貨員當年可是人人羨慕的職業,也是非常不錯;甚至去南方打工或者做點小生意,分分鐘收入翻幾倍都有可能。

總體上說,選擇與選擇之間的差距不會太大,最優選擇當然是最好,其他選擇也都能接受,大家心態比較平和。

那為什麼當年普普通通、天經地義的一句話,現在讀起來卻如同天方夜譚。我個人認為雖然當時人們職場選擇數量不多,但是選擇和選擇之間的落差不會太大,選什麼都能接受;但是現在表面上選擇多了,但選擇和選擇之間差距太大,就比如考大學,對於很多學生家長來說,一定要想方設法考到985、211大學,中國人的“名校情結”越來越重,只有上名校才可以,但名校名額有限競爭能不激烈嗎?

肯定很多小夥伴有疑問,為什麼這種情況會愈演愈烈的呢?其實關於內卷加劇的原因,有各種不一樣的觀點,主要觀點就是存量市場有限,參與者太多,導致競爭激烈。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個人認為這是資訊科技浪潮的副產品,傳統的商業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靠資訊不對稱賺錢的,比如當年最火的開服裝店,主要模式是從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進貨,然後在內地開個服裝店,或者開個小的工廠,主要客戶也是在本地,本質都是在利用資訊不對稱賺錢,這種模式的利潤是很分散的,雖然不多但大家都有錢賺。但現在這個時代,資訊越來越透明,想利用資訊不對稱賺錢越來越難,資訊流量越來越向頭部集中,是馬太效應贏者通吃的時代,大部分產業都不能例外,製造業比如手機產業,從山寨機百花齊放到現在市場主流就四五個品牌,其他都淘汰了;服務業比如電商,這幾年多少響噹噹的電商平臺比如噹噹唯品會蘑菇街凡客誠品等都被市場邊緣化了,實體店更加不用提了,主流也就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四五個平臺了。

在這個資訊扁平化的時代,利潤是集中而不是分散的,大部分行業中,你如果不能成為一個細分行業的頭部企業,是很容易被市場無情淘汰的。在這種情況下,商業競爭、職場競爭加劇,這種源頭性的競爭很容易就傳導到教育等方面,導致“內卷”蔓延到更多領域。

如何破解內卷

最後,如何能破解這種“內卷”的局面呢?說實話,在這種單一型囚徒困境的邏輯下,想破局確實難度很大。主要是兩種方法,一種是“深度破解法”,透過創新的方式開闢出新的增量部分,做大蛋糕。但是遺憾的是,做大蛋糕通常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一種是“廣度破解法”,積極向外開拓其他的市場,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尋找新的賽道。但不管哪種方法,破解內卷都註定是一條崎嶇坎坷的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