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聽音才能知曉別人的意圖

俗話說:“聽話聽音。”中國人的特點是含蓄,特別是在特殊的場合裡,人們總會根據具體的物件和環境,利用含蓄諷喻、雙關、反語等方法,表達自己的意圖。這樣就會使表達曲折委婉、話裡有話,聽話的人若不仔細揣摩,就不能理解說話人的真實含義,只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勢必會造成曲解。所以我們要細心琢磨別人的話外音,方能知曉對方想表達的真實意思。

每個人的“話外音”其實都有跡可循,多考慮事物的另一面,進行換位思考,事情可能就會變得明朗。記住,凡事都事出有因,“話外音”也不例外。這就要求聽者能夠聽出弦外之音,進而聽懂別人說話的真實意圖。

某國家要任命新的領導人,各報記者都想探聽誰會是新任首相,但此事是秘密決定的,而且參議員都守口如瓶,記者們使盡渾身解數都一無所獲。但有一位記者透過一個巧妙的問題就獲得了第一手資料。

在議員們結束會議時,這位記者向參議員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出任首相的是不是禿子?”當時出任首相的有三名候選人:一個是禿子,一個是滿頭白髮,一個是半禿頂。而最具優勢的人正是半禿頂的候選人。這個看似簡單的問話,卻暗藏玄機。議員們聽到這個問題後,有些猶豫,沒有立刻回答。記者巧設問題從這位議員一瞬間的猶豫中推斷出最後的答案,因為對方停頓肯定是在思考:半禿頂是否屬於禿子?記者的機智讓他獲得了獨家新聞,給自己的報社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舉動、一個表情都可以成為話外音的一部分。記者巧妙地設定問題,再從參議員的表情的“話外音”中去推斷他的真實意思。

當然,作為一種人際溝通方式,理解對方的話外音是很重要的。若你意會不出或意會錯別人帶有隱含意的語言,輕則會把別人的鼓勵當批評,把別人的嘲諷當作“補藥”;重則會把錯的事認為是對的,對的事反而認為是錯誤的,從而直接影響你對事物或人的判斷。

下面一些情況,往往隱含著說話人的話外之音:對方談話時語氣突然改變;對方的音調加重;對方突然停止談話;對方故意做出暗示性肢體動作;談話結束時對方有無特殊的舉止;散席前對方的最後幾句話…… 人的內心思想,有時會在口頭上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能聽出他人的話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