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為利益服務的嗎

有一個博主,在網上口若懸河,情緒激昂,說:道德只是表象,是外衣,道德是為利益服務的,利益才是最真實的。此論不敢苟同。

德,在東方文明中,從老莊到孔孟一直到現在都是國人非常尊重、敬畏的存在,她是衡量人和事物好壞、優劣的分界線,是對人品評判的標準。她既不是為私利服務的工具,也不是包裝私利的外衣。更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表象,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表現形式,好像是一個標準立在人們的面前,眾人都應自覺地去遵守、去踐行。

博主為了證明其理論的正確性,還舉了這樣的例項:“有一次我到北京去玩,因對北京不熟,行李又多,入住到一家灑店,我的助理就給了接待我的服務員一百塊錢,那個服務員忙前跑後的為我們服務,非常周到,這就是利益的魅力。”我不反對博主說的這個事例,但不要一偏蓋全。這家酒店會不會出一個或幾個你給錢他(她)不要的人,而這個人也會熱情周到地為你服務呢?而真正把私利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是博主自已。博主在說此例時把我的“助理”二字突出出來,顯示其不同常人身份地位的無尚榮光,這才是真正利益至上的、把國人都看成私利的小人的人。把國人貶到如此程度的人算是笫一人了。

在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那些仁人志士,捨生忘死的俠士大有人在,春秋時越國范蠡,扶佐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復國,被封為上將軍而辭朝隱退散盡家資,是自私主義者還是後人尊崇的俠士?是德的體現還是利益才是真實的呢?范蠡隱退後,又到一個叫陶的地方經商,二十年賺到三千金,臨終前又把家產盡分給百姓,你能說他是一個無德的利己主義者嗎?

仍是春秋戰國時,豫讓為給自已的國君智伯報仇,兩次刺殺趙國君王趙襄子而以身損國,豫讓的這一大義凜然的壯舉是德的表象,還是義的實踐,還是為自身的利益而死?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漢相張良功成身退,為什麼不在高位去享受榮華富貴?隱退後為什麼不要劉邦給的三萬戶的封地,而只要“留”的彈丸之地呢,這大概就是博主不好解釋的地方了。在現今社會,人們總是咒罵一些無良商人造假貨坑害百姓的事,然而還有更多的大老闆捐出上千萬、上億甚至百億給社會,這些應該是有良商人了。世上有無德、就有有德,有無良就有優良。總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西方文明追求的是物資文明,為經濟利益而不惜戰爭。東方文明追求的是精神文明,以德為先。當然不排斥物資文明,但物資不是唯一的追求。博主將西方的物資文明為唯一,用自私自利對抗碾壓東方文明,犯了方向錯誤。為東方文明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