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借出去了,最好別去催要

01

錢,是一塊試心石。

誰的心裡有你,借一次錢就知道了。

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向親戚朋友借錢。

最經不起考驗的是人心,最捉摸不透的是人性。那些考驗人心的人,多半都寒心了。

當然,如果有人向你借錢,你要麼拒絕,要麼痛痛快快答應,別磨嘰。

當然,錢,借出去了,就“別去催要了”。

錢借出去了,最好別去催要

02

不去“催要”,是給人留面子。

作家三毛曾說:“與朋友之間不要有金錢來往,不要借錢給朋友,要是你借錢給人家,就像胡適先生一樣,我借了,就不要求還。”

林語堂在1919年的時候,向在北大任教的胡適借錢。

林語堂來信說:“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貸1000美元,帶我學成歸還。”

後來,林語堂學有所成,生活上,也慢慢脫困了。他準備還錢的時候,才發現,胡適借錢給他的事情,從未向外人說起,也沒有打算催要。

一個人不是落魄到一定的地步,是不會開口借錢的。如果別人開口向你借錢,多半是窮到了極限。你要是催要別人還錢,別人還不起,場面非常尷尬。

那些有良心的人,即便不去催要,也會主動還錢。萬一他一輩子都還不起,起碼這份恩情還在,他會記得你的好。

借錢,從一開始,你就要抱著一種“施捨”的心態。不管對方是不是還錢,你都要“聽之任之”,一切都交給對方做主,也就是說,你放棄討債的主動權。

“人要臉,樹要皮”,大多數的人,都是要臉面的。

因為借錢鬧翻臉的事情,真的不少。

我的一個堂弟,前年的時候,因為父親住院,向大姑借了兩千塊錢。

大姑家建新房子,需要花錢,就催我的堂弟儘快還錢。當時,堂弟正在東莞,還弄丟了工作。

堂弟接到催債的電話,立馬就說:

“大姑,我是一個失業人員,你問我要錢,也看時候啊。”

堂弟的話,讓雙方的關係,頓時就僵住了。過年的時候,堂弟也沒有去大姑家拜年,似乎兩家人“結仇”了。

事實上,堂弟有還錢的打算,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窮人的面子,也是面子,可是他沒有辦法去“挽回”。

如果一個人心地善良,那麼他一定會想辦法還錢。你不會向善良人催要錢,他還會感激你,同時內心會有愧疚感。

錢借出去了,最好別去催要

03

借錢不還的人,催要也沒有用。

那些沒有良心的人,你去催要錢,無疑是要“碰一鼻子灰”。

這年頭,總有一些人,借錢的時候,乖巧得很,可以說一籮筐的好話。但是錢到手了,立馬就翻臉,或者躲起來,誰都聯絡不上。

你找他要錢的話,他比你更高調,讓你對他“阿諛奉承”。

對於借錢不還的人,你堅持去討債,去一次,就難受一次,傷害了自己。

早些年,我們家住在鄉下。

鄰居家的孩子要去東莞打工,沒有路費。我的母親聽說後,拿了兩百塊錢給他。

我的父親很生氣:“他們家,在村裡是出名的老賴,什麼時候看到他還錢給別人了。你還借錢給他,真的少一根筋。”

俗話說:“借急不借窮。”

母親的做法,也沒有錯。畢竟,借錢的時候,鄰居家也是“黔驢技窮”了。

過了三四年,鄰居一直沒有還錢。

母親並不在乎,倒是父親很生氣,罵了一句:“借錢不還的人,應該是拿著錢去買藥吃。”

父親的話很難聽,也很快傳到了鄰居的耳朵裡。從此,兩家的關係,越鬧越僵。直到我家搬到縣城居住,這才安寧。

為了一個老賴,你卻生氣好幾年,有必要嗎?

問天問地,問良心。你借錢給別人,那是你的善舉,別人會不會還錢,那是別人的事情,相信他們的內心,是“做賊心虛”的,日子並不會安寧。

老話說:“心安是福。”

借錢不還的人,心不安寧,怎麼會幸福呢?他一直不還錢,你就一直讓他不安寧吧。也許,惡有惡報,他自己會得到老天爺的懲罰。

錢借出去了,最好別去催要

04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當然,不去催要借出去的錢,不等於“助紂為虐”。

不能助長了社會上的歪風陋習。

在唐朝的時候,借錢不還的人,只要借的錢超過了一匹布的價錢,就要被打二十大板。如果繼續不還錢,就追加六十大板,慢慢翻倍。

自古以來,對付那些借錢不還的人,總是有對應的辦法的。

因此,那些惡意欠錢的人,你應該拿起法律武器,讓他低頭。既然他不仁不義,你又何必對他客氣。

該翻臉的時候,還是要翻臉的。但是,你別把這件事,太放在心上了,否則就變成了一塊心病。

想一想,你的心病,是自己“花錢”買來的,多不划算?

用“借出去的錢,潑出去的水”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才能心態好,免得生氣。

三毛還說:付出金錢,買來的東西不會等值。付出精神,掙來的金錢也不等值。向人借錢,總恨不得對方慷慨解囊。 歸還欠債,偏偏心疼不樂的居多。”

借錢想多借,還錢想耍賴,似乎是窮人的“私心”。

真正家庭貧寒的人,你幫他,不管他是否準時還錢,這份恩情還在;那些心窮的人,你借錢給他,無疑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借錢看人品,還錢看良心。

借來借去借成仇,何苦呢?

既然你願意借錢給別人,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不到萬不得已,別去催要,免得傷心。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