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用刀划向自己(轉)

文:陳發展

——

臻雨今年13歲,剛剛讀初一,最近幾個月來她總是煩躁不安,心緒難平,容易委屈和發火,動不動就傷心流淚。

臻雨沒有把內心的感受告訴任何人,直到有一次崩潰時,用美工刀在手臂上劃出鮮血淋淋的印記,一種放鬆和快感伴隨鮮血的滲出,在瞬間抵消了她雜亂難平的心緒。

用刀片劃傷自己,似乎讓臻雨有癮,每當心情不好時,她就有傷害自己的衝動。她試圖控制,又試圖渴望。

有一次,控制不住衝動的臻雨在課間再次用刀片划向自己,被同學發現,報告了老師。老師叫來了家長。

在我的診室裡,臻雨的媽媽大聲呵斥女兒,既心疼又憤怒。臻雨玩世不恭的抬起頭:你們除了罵人還會說什麼?根本就不理解我!

在我的門診中,80%是青少年患者,這些青少年中,80%存在自傷行為,有相當一部分並非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種現象被稱為: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harm,NSSH)。

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NSSH的發生率約為19。5%,而我國青少年人群中卻高達27。4%,且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是當前青少年群體最常見的心理問題。

我的女兒用刀划向自己(轉)

█ NSSH的概念和型別

NSSH是一種不以自殺為目的,刻意的、直接的對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且不會直接造成死亡的行為。NSSH從早期強調客觀的可觀察的傷害性(self-injury)到目前對傷害性的心身整體評估(self-harm),將其歸為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自我傷害最常見的方式是割傷(55。9%),其次是過量服藥(22%)、打自己(11%)和其他(10%)。有一些自傷行為容易被忽略,例如酗酒或吸毒、拒食或暴食、飆車、熬夜、過度運動等,只要是主觀上有意且直接導致傷害性的行為,都應歸為NSSH。

網路自傷是近年來隨著社會資訊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自傷形式,是指自己在網上匿名釋出或分享貶低自己的資訊,從而達到自我傷害的目的。

國外的調查顯示,大約9%的年輕人有過至少一次網路自傷,但是絕大部分(75%)是非持續性的,這與現實性的自傷不同。

網路自傷者可透過電子郵件、交友平臺、社交軟體、網路遊戲、論壇以及其他任何網路線上平臺,釋出一條或數百條對自己不利的資訊或評論。他們常常用假名、小號、冒用他人身份釋出,例如:你很醜,你很胖,沒有人喜歡你,你是個廢物,有時候會有他人附和或者為其辯護。

依據行為的性質,NSSH又可分為

自願性自傷(voluntary self-harm):

有意的、故意的行為,以目標為導向,為了達成某種目的。

習慣性自傷(habitual self-harm):

自動的、例行的、習慣性反應,已經是一種成癮性行為。

我的女兒用刀划向自己(轉)

█ 為何青少年要傷害自己呢?

1、心理因素

澳大利亞的Mitchell博士描述了青少年NSSH的兩種心理動機:

痛哭和呼救。

“痛哭”的年輕人似乎在用自傷表達:

我想從可怕的精神狀態中解脫出來

我想從困難的處境中逃出來

我要懲罰我自己

我想到了死亡

他們非常痛苦和無助,不知道如何解決當下的困境,自傷行為是一種無聲的哭泣。例如,一個無法應對母親再婚的女孩,當媽媽有了新的男友後,她開始傷害自己。她知道母親有權利尋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她也體驗到一種喪失感和被遺棄感,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從困難的處境和情緒中走出來。

“呼救”的年輕人似乎在用自傷表達:

我要檢驗你們是否喜歡我

我要引起你們的注意

我要嚇唬你們

我要報復你們

我很絕望

這類年輕人渴望得到一段被關注的關係,自傷是希望被理解、被重視、被認可。例如,文章開頭案例的臻雨,她一方面透過自傷來“痛哭”,更重要的是,她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再比如,一個與男友分手的女孩,反覆將自己受傷的照片發在朋友圈,她是在發出“呼救”訊號:到底還有沒有人在乎我!

上述兩種動機機制往往同時存在,這種動機在青少年時期最為常見。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急速發展,他們渴望獲得像成年人一樣的尊重和自由,但是在社會層面又被當成孩子。

他們最討厭聽到的話是:我是為你好!你還小!

傷害自己的行為有時候是為了向同齡人或者成年人宣告:我很勇敢,沒有什麼不敢做的!以顯示自己的成熟和成長。

千萬不要當眾戳穿少年們渴望成長的虛幻,否則,自傷可能變為自殺!

既然他們渴望得到關注和尊重,我們滿足他們即可。家庭和學校要給青少年充足的成長空間,好好欣賞和關注他們每一個看起來絢爛多彩的行動和計劃。

健康的青少年家庭,父母要學會拍馬屁技能:哇,你這麼厲害,我和你爸都不懂!

我的女兒用刀划向自己(轉)

2.病理性因素

NSSH背後的另一大重要因素是心理障礙。

臻雨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施以心境穩定劑治療後,病情明顯好轉。

抑鬱和焦慮是最常見的青少年情緒問題,超過20%的青少年受到抑鬱和焦慮的影響。

出現自傷行為,必須要經過精神科醫生的評估,如果有心理障礙,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另外,家長不要對精神科藥物恐懼,目前的藥物都比較安全,一般不會帶來太大的不良反應。

3.社會文化因素

很多突發的NSSH常常與社會文化因素有密切關聯。

(1)家庭矛盾:

比如父母鬧離婚,父母對孩子的言語和軀體虐待,婆媳問題,父母本身情緒不穩等,孩子的自傷行為可以轉移家庭矛盾,用“引火上身”的方式試圖解決家庭問題。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些衝突對孩子的影響,自傷行為會被保留下來,甚至惡化。

(2)社會挫折:

青少年在離開家庭發展自己的過程中,遇到難以應對和解決的困難幾乎是必然的,如果家人不能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困境,應急事件的壓力積累,可能導致NSSH。例如,學習成績下降後的批評指責,同伴欺凌,失戀等。

(3)人格特徵:

具有敏感、衝動、情緒不穩定的人格特徵的青少年,容易出現NSSH。這些人格特徵除了與先天的遺傳因素有關,與家庭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

我的女兒用刀划向自己(轉)

█ 如何幫助自傷的少年?

美國學者戴蒙德教授帶領團隊發明了依戀性家庭治療,專門用於治療青少年NSSH。

他們認為,NSSH少年並不是真的想毀滅自己,而是透過這種方式試圖喚起一段理想的正性依戀,以修復幼年期受損的依戀關係。

在依戀性家庭治療中,特別強調對青少年和父母的理解,幫助他們學會用一種正性的方式建立親子關係,修復內化的“負性期待”。

依戀關係修正的前提是,父母和孩子都意識到目前的症狀和家庭不良的養育環境有關,這個過程被稱為:關係改釋!

1、對於父母

Mitchell博士強調自傷少年的父母應該“溫柔而親近”的和孩子對話,目的是和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

“溫柔而親近”的對話氛圍應該是健康、真實、安全、不帶偏見的,同時允許少年有了解自己心理狀態的空間。請記住,不要假設孩子在想什麼,如果他們回答不知道或不想說,或者不搭理你,請父母滿足於-不知道!

以下一些句式可以幫父母開始“溫柔而親近”的對話:

我很擔心你

我想讓你知道,如果你想和人談談,我就在這裡

如果你想和任何人談,即使不是我,我也會盡力幫你安排

我們現在怎樣才能為你提供最好的支援?

如果家長在家中發現了血跡、刀片,或者明確的傷痕,

請“溫柔而親近”地和孩子談談他們的情緒和健康狀況,而不是談刀片和傷痕。

當家長髮現或者懷疑孩子有自傷行為,請避免用以下對話開始會談:

你這樣做一定是你有問題

你這樣做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

如果你不停止,我會懲罰你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經歷不好的事情,但是他們都沒有自傷

你自傷我就把你弄進醫院

你的自傷把生活弄的一團糟

快點告訴我,你把刀片藏到哪了?

這種情況持續多久了

我知道你的感受

一定是被你的那些朋友帶壞的

你為什麼要自殺?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NSSH的改善,父母的努力要更大一些!

臻雨的自傷行為在母親發自內心的一段告白後奇蹟性的消失了:

你知道媽媽看到你手上的傷口,有多心疼嗎!我和你爸非常自責,這麼多年沒能照顧好你,自己的女兒遇到這麼大的困難,竟然沒有告訴我們,這是我們的責任!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會站在你這邊,媽媽唯一的要求就是,你不要再傷害自己。

我的女兒用刀划向自己(轉)

2、對於少年

自我傷害的另一面就是自我關照。提升青少年的自我關照能力,是應對自傷行為的重要策略。

心理學家Vivyan提出了延遲(Delay)、分散注意力(Distract)、決定(Decide)的“3D日誌活動”來管理衝動性的情緒和行為,可以用於自傷行為的管理:

延遲:

當有自傷衝動時,力爭不屈服於自傷衝動,可以設定一個最短時間,保證在這個時間段內自己不採取行動。

分散注意力:

在設定的時間段內,做一件能夠佔據你的思想、將你的精力引向積極方向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把你能做的每件事情都列出來。也可以提前列好。

決定:

在設定的時間段結束後,決定如何應對自傷這種衝動。如果衝動還在,把再次延遲的好處和壞處寫下來。

創造自我關照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少年和家人要創造更加豐富的自我關照策略,以幫助駕馭強烈的情緒波動和自傷衝動。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套適合自己的自我關照策略。

創造類自我關照策略:

寫作、繪畫、作曲、化妝、學習新技能等等。

舒緩類自我關照策略:

洗個熱水澡、舒適的衣服、喝杯熱牛奶、按摩、看電視或電影等。

整理類自我關照策略:

整理衣櫃、打掃、收拾等。

社交類自我關照策略:

和朋友電話、和朋友外出、幫助他人、去公共場所、和寵物玩等。

保健類自我關照策略:

跑步、跳舞、大聲喊叫、撕東西、吃味道濃烈的食物(比如火鍋)等。

自我關照就是讓少年學會好好的愛自己,在乎自己,你比誰都重要!

如果本人和家長採取的策略無效,請一定要前往醫療機構,接受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幫助!

願所有少年的生命中:天下無傷!

我的女兒用刀划向自己(轉)

參考文獻:

韓阿珠, 徐耿, 蘇普玉。 中國大陸中學生非自殺性自傷流行特徵的Meta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 2017, 38(11):1665-1670。

Wang C , Zhang P , Zhang N 。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China requires more attention[J]。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 5(12):e637。

米歇爾。米切爾,著。魯婷,譯。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