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被“催婚”了嗎?

年輕人為了脫單費盡心機,但面對談婚論嫁卻默不作聲。

即使年輕人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催婚的不滿與排斥,在面對真實的盤問場景時卻又常常無可奈何。

為什麼我家孩子不結婚?

一位來自農村的父親,曾對自己35歲還未結婚的兒子說:“你再不結婚,我在村裡比當小偷還難看!”

為什麼不結婚會讓他們“抬不起頭”?

在他們看來,身邊朋友們的孩子早早結了婚,有的孫子都抱上了。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卻還是光棍一條?

年輕人,你被“催婚”了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催婚只會越逼越緊。

就在之前,一則貴州26歲女子被催婚後跳河輕生的新聞上了熱搜,新聞的背後,是無數被父母催婚逼到走投無路的年輕人,父母的埋怨和指責像緊箍咒一樣壓迫著他們的生活。

有的一想到催婚情景就煩躁不安,焦慮到去看心理醫生尋求慰藉;有的為避開七大姑八大姨的盤問,特意申請春節加班;有的為了讓父母“省心”,不惜花錢租友過年。

父母的花式催婚

大宇:

同學有一堆書要扔,問我要不要,覺得扔了可惜,也就收下了。其中有兩本書沒注意,分別是《80後新爸媽育兒經》和《完美準爸爸必讀》。

拿回家之後,我媽那幾天總說人還是得多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剛開始沒理解什麼意思,後來發現那兩本書被擺在了我的書桌上。

年輕人,你被“催婚”了嗎?

baobao熊:

“你完全滿意的對方肯定不滿意你,對方完全滿意的你肯定看不上,最好找那種猶猶豫豫的相處。”

“找物件就像上廁所,第一個沒紙,第二個有屎,第三個沒紙還有屎,一個不如一個,等你回頭都有人了。”

最哭笑不得的就是父母加各種相親群幫忙找物件,到公園裡抄各種聯絡方式回來挨個打電話。

年輕人,你被“催婚”了嗎?

YY:

快要奔三的年紀了,周圍的朋友結婚的結婚,有些連二胎都有了。我爸媽越催越緊,也為此大吵過幾次架。

我媽甚至幫我去算命,問我的這一生到底會不會有婚姻。算命先生的肯定回答讓我媽定了心,他還告訴我媽正緣是2020年下半年開始,我媽從6月開始就緊密張羅,生怕錯過我的如意郎君……

年輕人,你被“催婚”了嗎?

都是套路啊:

在我28歲的時候,老爸給我寫了一封長信,大概意思就是自己一身病痛,活不了幾天了,希望在臨死之前能夠看到我結婚生子。當時感覺十分內疚,覺得自己是一個超級不孝的兒子。

結果年底就回去把婚結了,現在已經39歲了,兒子也已經10歲了。可是如今,老爸每天都紅光滿面的,年前帶他去體檢,除了血壓有點偏高,其他的比我還健康,自己被催促結婚,一切都是做父母的套路。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結婚了?

“主動單身”意願日漸突出

心目中理想的配偶與現實差距甚遠,或者顏值不夠高,或者身材不夠好等因素,導致部分年輕人不願將就,拒絕他人對自己的追求,從而形成“主動單身”的局面。

還有一部分覺得談戀愛耗時耗力,比起戀愛更願意選擇單身並且在一定時間段內安於單身狀態。

年輕人,你被“催婚”了嗎?

“房子”“車子”和“票子”,壓得人喘不過氣

結婚必須面對的是“房子”“車子”和“票子”。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要在二十幾歲做到完全經濟獨立在一、二線城市買房,實在太難了,有些人甚至連租房都租不起。

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現實生活中卻是工作不斷擠壓、侵佔了年輕人的生活時間。

城市中的打工人,睜開眼就是忙著擠地鐵、上班、加班、賺錢。忙起來恨不得一天分成七天用,戀愛成家很重要,但賺錢更緊急。

年輕人,你被“催婚”了嗎?

“單身經濟”

從相親網站到更簡易的約會APP、豆瓣交友群、異性交友微信群;從叫醒服務到哄睡服務,從陪聊到網遊陪玩、陪吃等一應俱全;為解決不必要的麻煩,租女友/男友回家過年也成為常見的服務。

這些快餐戀愛文化,讓年輕人變得不再沉下心來,花時間慢慢去了解,現在的另一半是否真的是他想要花時間在一起的人。

年輕人,你被“催婚”了嗎?

新舊婚戀觀的矛盾

傳統婚戀觀重視婚姻,突出以家庭為核心的生活模式。而現代婚戀觀強調自主,突出以個人為核心的生活模式。

父母秉持傳統婚戀觀並不斷以此要求子女,新舊婚戀觀念交織在很大程度上對年輕人的婚戀帶來了壓力。

網上熱切關注的高房價、高彩禮等問題,使得婚戀演變成了高成本、高負債的心理負擔,結婚意味著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

娛樂圈頭條的“文章出軌”“王寶強離婚”“薛之謙人設崩塌”等事件,以及各種“閃婚閃離”的現象都在心理上進一步加劇了年輕人對婚姻的恐懼,甚至造成了由害怕婚姻而拒絕戀愛的問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境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價值追求。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走過來的父母輩,對兒女的婚戀已然越來越寬容,但如果太晚結婚或者拒絕結婚,依然是其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

而站在年輕人的視角,他們受教育時間越來越久,擁有多元的價值觀,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

他們不少以事業為先,在感情方面有自己的期許和堅守,不願為了結婚而結婚。

許多年輕人在都市裡透過奮鬥和付出,在家庭之外實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層面的自給自足。

戀愛與否、結婚與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只要過得舒適、自在,任何生活方式都是個人最好的選擇,也都應當被社會所接納。

圖/文 來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