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最小的男孩子可能會是同性戀?來聽聽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你身邊有同性戀嗎?同性戀是怎麼生產的呢! 其實

對於科學家來說研究異性戀是怎麼來的,沒有研究同性戀有趣。我們一起來看看同性戀產生背後的道理吧!

家中最小的男孩子可能會是同性戀?來聽聽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其實從進化角度看異性戀是自然選擇,這樣才能繁衍後代,但我們知道,同性戀的確存在於不同文化,古希臘甚至將少年之愛稱為“最高階的愛”。然後科學家們提出了那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至少理論上同性戀會導致生殖適度下降,所以從進化角度講同性戀應該慢慢消失才對。

科學家推測可能是這是差異化的一種附帶作用,實際上差異化對人類是有好處的,所以進化的方式並不一定是減少所有對繁殖沒有幫助的事物,而是製造更多差異使不同環境下不同的個體會生存下來!差異化讓物種適應力更強,所以有可能天生的同性戀只是眾多差異化的一種。他們為數不多的存在只是差異化的一種表現而已。

家中最小的男孩子可能會是同性戀?來聽聽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有些科學家發現一些證據能證明,一個家庭裡有一部分同性戀小孩可能是有好處的。比如阿爾伯塔大學的Paul Vasey做過研究他在觀察薩摩亞和其他地方的人口。但薩摩亞的文化體系是認同一部分男孩會成長為“被男性吸引的人”這件事的。性方面他們會對男性感興趣,這背後還有個完整的文化體系。他們有一個第三性別叫fa’afafine,如果一個男孩明顯表現出第三性別特徵就會被

當成女孩撫養,

併成長為文化意義上的女人。儘管她的生理構造不會改變,但她會和男性結婚。我們的文化中稱之為跨性別主義。而這包含了我們的文化裡男同性戀的概念。

家中最小的男孩子可能會是同性戀?來聽聽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Paul觀察發現,在有第三性別家庭成員的家庭裡,第三性別者不需要佔用很多資源,因為他們自己不會有孩子。但是因為薩摩亞是大家庭文化,所以他們會把掙的錢花在侄子侄女身上,也就是說有更多成年人為數量相對少的孩子們創造更多資源。所以社會學上講有一定數量的同性戀後代對於家庭可能是有好處的。因為他們不會有後代,而且他們會照顧侄子侄女。總體上來講這個家庭的後代和基因會延續下去。這樣從進化意義上解釋為什麼同性戀長期存在於人類社會中 可能是正確的。

家中最小的男孩子可能會是同性戀?來聽聽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而加拿大的Ray Banchard的研究揭示了另一種可能的解釋:一定數量的男性成長為同性戀,不是因為受到本身的基因影響,而是在母胎中受到影響。所以這是天生的但不是基因決定的。統計上來講: 從大量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如果一位母親懷過多個男孩,越小的男孩是同性戀的機率就高。所以兄弟姐妹中,越小的男孩就越可能是同性戀。這個研究是基於全世界大量人口的是很嚴謹的 。事實就是這樣。

家中最小的男孩子可能會是同性戀?來聽聽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但為什麼呢?原因可能來自某種附帶作用,似乎是母親的免疫系統對雄性激素作出反應,並稍微抑制了其含量。這導致了所謂的該效應的產生:也就是越晚出生的男孩,越可能是同性戀。這個發現還蠻驚人的。因為它表明有些男同性戀肯定是天生的。但這跟基因無關,而是由他們的出生順序決定的。是他們母親身體裡的某種效應對孩子的身體產生了影響。

然而這種現象只在男性中存在,女性沒有。該理論認為這是一種免疫反應的部分原因就在這,因為雖然他們是兄弟姐妹 但只有男性會這樣。,女性不會。所以我會口語化地稱之為母胎同性戀。但其實這叫兄弟順序效應。

家中最小的男孩子可能會是同性戀?來聽聽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我認為的確很多證據都證明一部分同性戀是這麼形成的,但我們還沒有充足證據證明異性戀也是這麼來的。我們會繼續尋找證據,對於科學家來說研究異性戀是怎麼來的,沒有研究同性戀有趣。這是因為異性戀都預設他們自己不需要被解釋,同性戀才需要被解釋。從進化角度講同性戀的確需要被解釋,理論上我們可以說同性戀在科學上是一種有點“不成功的策略”。因為他們不能產生更多後代。所以理論上大家會想去解釋同性戀。

基本上沒有異性戀需要被解釋,但是同性戀需要被解釋。

歷史上的某些解釋真的很糟糕, 比如怪母親冷淡或者太粘小孩,導致他們成為同性戀。跨文化的研究顯示同性戀男孩比異性戀男孩更喜歡跟著母親。所以並不是母親太粘小孩,是他們更願意跟母親待在一起。我們對同性戀的研究遠遠超過異性戀,異性戀的成因現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個謎。

家中最小的男孩子可能會是同性戀?來聽聽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我認為,不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同性戀自古就有,但一直都伴隨著誤解和嘲諷,在今天這個包容且多元的世界,我們也應該對他們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