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一種境界,兩種人生,為何產生了三種結局?

皆知,能促使一個人不斷奮進的最大動力,就是因有對手存在。曹操起步初期,因袁紹的存在,使得曹操最終一統北方,取得了巨大優勢。

但曹操的中後期,又因劉備的異軍突起,讓曹操嚐盡了苦頭。所以劉備堪稱是曹操最大的對手。而曹操之所以能勝袁紹,卻對劉備毫無辦法,關鍵原因就在於,曹操和劉備,處於同一種境界內!

曹操和劉備一種境界,兩種人生,為何產生了三種結局?

第一境界:

不看山和水,只問心中志!

有個很著名的人生三境界論,第一層境界是:看山是山,望水是水。這一時期的人比較單純,通常是人家說啥是啥,看到啥就是啥。而隨著年齡增長,閱歷日深,便來到了

第二境界:

看山不是山,望水不是水。這一時期,由於經歷得多了,變得複雜了,便不再相信所看到的一切,懷疑一切。

第三境界便是:

再次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狀況,此刻卻是一種洗盡鉛華後的迴歸狀態。不過這三種狀態卻對曹操和劉備,完全失效!

曹操和劉備一種境界,兩種人生,為何產生了三種結局?

因為這兩人,從來不看山和水,只問自己心中志向。在這種狀態下,所謂的“山和水”,就都成了要征服的東西,根本就沒有變過。

比如曹操對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他發出的那些評價,無不服從這一點。說袁紹是“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早晚袁紹的一切都會歸我。但說劉備卻是“英雄”。

劉備雖很少評價人,但他的實際行動卻是,有山靠山,有水喝水,管你山水是什麼,只有適合我劉備!所以曹操和劉備,都屬於典型的現實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相結合的人物。所做的一切,都為了最終的目標(理想),哪怕死前都不改變。

曹操臨死前稱魏王,給下一代製造“臨門一腳”的絕殺機會。劉備臨死前,拉住諸葛亮說:你瞅著我兒子行不行?若不行你就來,舉國託孤給諸葛亮。這種境界,最牛之處就是,能把外界的干擾(山和水),或轉化為適合自己需要的東西,或是最大限度地排除。這是曹操和劉備,最大的相同點——境界高度,兩人一致。

曹操和劉備一種境界,兩種人生,為何產生了三種結局?

敢為人先是奸雄,甘居人後為梟雄。

曹操這一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敢為天下先”,即處處曹操都想要搶先機。這點從他少年時就體現出來了,求許邵評價自己,可最後卻拿刀逼著人家評價,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因為劫匪劫財也不是劫色,誰聽說過?但曹操就敢做!

之所以後來,劉備變得處處行仁義,好像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完全是被逼的,不得不這樣,自保生存才是第一位。所以劉備最牛之處就是,成了“打不死的小強”,且一生總是借雞生蛋。所以曹操和劉備,與其說是兩個人,不如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即非常相像,卻又毫不相同。造就了兩種即相似又不同的人生路。

產生了三種結果:一個稱王,一個稱帝,都毀於孫權

也正是因曹操和劉備,由於境界相同,人生路是兩個極端,但當發展到最後時,就出現了好玩的變化。即,敢為天下先的曹操,卻打死不稱帝,止步於魏王。而處處甘居人後的劉備,卻漢獻帝還活著呢,他就敢稱帝——兩人對調了過來!

這種好玩的現象,只要理解了前面所談的,也就非常好理解了,甚至是一種必然。所謂物極必反!曹操爭先一輩子,他最明白爭先的苦,所以當目標無法實現時,就全力為後代鋪墊。而甘居人後的劉備,也懂得“人後”的難,一旦有了實力,自然就開始只爭朝夕了。

所以,這就成為了兩人最終的結果,爭先者曹操稱王,居後者劉備稱帝。可前面說過,兩人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自然也就產生出了一個共同的結果,那就是,都被孫權這個第三勢力,毀掉了。

曹操和劉備一種境界,兩種人生,為何產生了三種結局?

許多人都奇怪,為啥曹操和劉備在勢頭最猛,前景最妙時,都被孫權給放倒了?站在這個角度上,其實更好理解。曹操怎麼輸的,劉備也怎麼輸。曹操拿下荊州後,由於輕視孫權,來了個即興發揮,在一種非理性的狀態下,發動了赤壁大戰,最後被人家給火燒了赤壁。

劉備也是這套路,意識到關羽之死,導致荊州丟失,讓自己喪失了爭雄天下的可能,所以不顧一切,也是在一種非理性狀態下,發動的夷陵大戰,也讓人家來了個火燒連營。

兩位理想主義者,都因不理性,而輸給了最現實的孫權!之所以說孫權是最現實,是因為孫權幾乎就沒想過要一統天下,因為他認識到了,這種可能太小,而三分天下才對自己最有利。這其實就是理想主義者曹操和劉備,最悲哀的地方。無論稱王還是稱帝,卻只能共同接受,被孫權攪局,這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