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葉蟲是怎麼形成的?三葉蟲是怎麼形成的?三葉蟲長什麼樣子?

說到古生物,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恐龍,恐龍是中生代最吸引眼球的動物類群,可算是當時動物界的扛把子,而古生代的扛把子,非三葉蟲莫屬。

古生代的扛把子

說它們是扛把子,倒不是說它們有多能打,而是指它們的多樣性,到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三葉蟲化石無論種類還是數量,都遠超其它物種,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超過了同時期所有其它物種的總和。

古生代的扛把子

三葉蟲這個名稱雖然很多人都聽說過,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名稱的來歷,其實,這個名字是英文“Trilobite”的直譯,“Tri”為三,“lob”源於“lobe”(軸葉),因為它們的身體從橫向劃分,可分為中軸、左葉和右葉三個部分,而從縱向看,屬於節肢動物的它們則可以劃分出頭節、胸節和尾節三個部分。不過,與同為節肢動物的昆蟲相比,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昆蟲的足集中在胸節,而三葉蟲的足分散在身體各部分。

古生代的扛把子

此外,三葉蟲的胃、腸等主要內臟集中在頭部,而且主要以海底的有機物為食,再加上身體覆蓋著堅硬的外骨骼,還有那些沒多少肉的小細腿,使它們既沒口感,也沒多少營養。但正如一句俗話“螞蚱也是肉”,更何況有那麼大的種群數量做支撐,捕食者們自然不會放過,但它們還是有所選擇,通常只食用營養相對豐富,而且沒那麼難嚼的頭部,這也是很多三葉蟲化石沒有頭部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還有很多化石屬於蛻下的空殼,順帶一提,除了正兒八經被稱為蝙蝠蟲的一個屬之外,在我國古代,也把無頭的三葉蟲化石稱為蝙蝠蟲或蝙蝠石,就是因為只剩下尾甲的三葉蟲外觀很像展翅的蝙蝠。

古生代的扛把子

為了抵禦天敵和適應環境,三葉蟲也並非只注重疊甲,在寒武紀時期,以萊德利基蟲為代表的三葉蟲總體特徵為身體扁平、肋節由胸部開始向兩側延伸、尾部較小,具有從中軸延伸出來的棘。到了奧陶紀,處於全盛期的它們形態豐富,頭部和尾部也趨於等大,身體也立體了很多,其中既有體型最大的霸王等稱蟲,也有長著蝸牛一樣的長眼柄的卡瓦勒斯基櫛蟲,也有複眼發達,擅長游泳的鏡眼蟲。

古生代的扛把子

在經歷了奧陶紀大滅絕的重創後,志留紀只殘留著極少種類的三葉蟲,而到了泥盆紀,它們卻放飛自我,展現出比奧陶紀時期更豐富、更浮誇的造型,比如身披長棘,頭上還頂著三叉戟的三戟三葉蟲,很多三葉蟲愛好者就是從這個時代的三葉蟲入坑的,而這浮誇的造型,一方面是用於向異性顯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泥盆紀,魚類有了可以輕鬆破防的利器——頜部。

古生代的扛把子

泥盆紀之後,三葉蟲基本處於苟延殘喘的狀況,但依然堅持了1億5千萬年,才徹底地和這個世界告別。這樣的戰績,可不是單純地疊甲就能做到的,而是廣泛地適應性的結果。

古生代的扛把子

儘管即使在巔峰時期,三葉蟲也從未登上過食物鏈的頂端,但從它們存在的時間上看,讓統治地球1億5千萬年左右的恐龍都自愧不如,更不用說僅有幾百萬年曆史的我們人類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稱它們為古生代的扛把子都有些保守了,它們才是古生物界真正的扛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