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東】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和韓非子認為人的自私虛偽,嫉妒心

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寬容,勤奮,上進,謙虛,忠誠,孝順,有同情心等。而荀子和韓非子則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如人的自私虛偽,虛榮,高傲,嫉妒心等。

無論人的善惡都是以生存為原則,以滿足自我為主要目地,

自私才是人性的核心

,非褒非貶。自私調動人的積極自強、自立、自愛。也調動人的消極,自大、自傲、自卑。喜歡勉強他人,為難他人,喜歡指手畫腳,以自我為中心,人的很多痛苦其實都源自於別人不認可自己就是世界中心,很多人什麼也不在乎,而唯獨在乎的是別人的心裡有沒有“我”的存在。

自私的本性

讓人聽到好話就自然高興,聽到批評就自然牴觸,犯了錯就自然逃避,喜歡被關心、被關懷、喜歡被討好、恭維和奉承,以及成為眾人的焦點。

自私常讓人不去關心他人付出了多少,而只在意自己如何還能得到更多,因自私過於赤裸也常表現得口是心非、話講半句留半句、滋生出人的虛榮心,愛炫耀、出風頭、貪得無厭、得寸進尺、想要不勞而獲,最好天上掉餡餅,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或者直接就放進自己口袋。

自私滋生出人的固執,好爭口舌之快,從不認錯,也從不反思自己,一切都是外界和他人的錯,偏見、衝動、武斷並且一意孤行。自私會時常以自我為中心,讓人產生傲慢、歧視他人、看不起人、無緣無故看人不順眼,好強、愛佔便宜、一點小事激動不已等等。人性的特點多樣,情緒多變,這分鐘說好的事,下一秒就變了,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表面知書達禮,背後各懷鬼胎。

很多人都想要去高於別人,而又不得不匍匐在他人的面前,喜歡斜眼看人,門縫裡看人。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

直木不修也是直的,因為它本性如此,彎木修了才直,因為它本性不直,所以人是可以透過學習而修正的,一般人都可以。小人可成君子,但他沒成,君子也可成小人,但他不肯,兩者不是不可轉換,而是因為積累,而非強制積累,路人可成聖人嗎?不一定,既不能成聖人,但並不妨礙他有機會成為聖人,腳可走天下,也沒見走遍天下的人。工人、農民、商人都可轉換,而他們並沒有,這樣可以做,但未必這樣做,這樣可以修正,但未必這樣修正,能夠不能夠,可以不可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人唯有在

制度、環境、教育和法律

的約束和引導下才會修正人性的弱點。如不修正任其生長,除餓了就吃,累了就睡的動物本能外,還會滋生出人惡的一面,越落後地區越是如此。因此,人是制度、環境、教育和法律下的產物,不同的制度、環境、教育和法律下就會有不同的人,但人性卻不會變,尤其是人的自私,可以透過道德、教育、環境、制度去弱化和約束人的自私,而無法消亡人性的自私,可以叫一個人暫時無私,而無法叫他長期不自私。

自私滋生出人的終極本質,

趨利避害

,利則近,害則避,

與對錯無關

。人接觸的所有事物本質上都是以圍繞利益和價值而進行的,任何關係的破裂本質上都是利益關係、價值關係的破裂,你無法再提供給他(她)利益或者傷害了他(她)的利益,他(她)無法再提供給你利益或者傷害了你的利益,

沒有人捨得放棄能持續給自己帶來價值的人,無論是精神價值的還是物質價值。任何關係根本上是一種平衡關係,相互關係,而不是吃虧關係,利用關係。愛也一樣,如此現實。

扒開人的

自私與趨利避害

,人是沒有太多秘密可言的,在無利益衝突時,人性是向善的,有了利益衝突後,人性不再向善,甚至是向惡的,如拆遷、離婚、家產繼承等等。

利益越大越能喚醒人的原始本性,自私和趨利避害。因生存與生命延續的天性,利益最符合人性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

圓形物體之所以能夠轉動,不是它必須轉動,而是他本性

不得不轉

。人因生存與生命延續的天性,不是他(她)必須趨利避害,而是他(她)

不得不這樣

,人性是很難被擊敗的,世界在變,而人性千年不變,萬變不離其宗,以前不變,現在不變,以後也不會變。

認為人性都是善的過於膚淺,認為人性都是惡的黑暗的,過於極端,人性非單純的善與惡,在環境、利弊、性格、法律等作用下,每個人都蘊藏著善良和美好,同時也蘊藏著邪惡和黑暗。沒有所謂絕對的善人和惡人,都在環境、利弊、性格、年齡、教育等的作用下變得善惡交織。

這個社會已經由人海時代轉向了人心時代,

從今往後,你再不會遇到一心只對你好的人,也不會有專門特意為你而活的人,人的所有臣服,也都在慢慢轉化為對價值的臣服。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