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第一次下包放羊

第一次下包放羊

華 禹 辰

1970年初,二月的內蒙古草原,一眼望去仍是白茫茫的一片冰天雪地。剛剛過完牧區的第一個春節,多數回津過年的知青還沒有回來。我接到生產隊長的通知,讓我到牧民寶德家去放羊。他家的羊倌因事突然離包,他的阿布蓋(老婆)在公社開黨員會沒在家,急需用人,所以便把當時無事可做的我派到了他家。這是我第一次下蒙古包到牧民家中放牧心中不免有點緊張,不知自己能否適應這種艱苦的生活?也有些激動,終於要和蒙族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了。

我懷著一種要虛心接受貧下中牧再教育的心態,抱著一定要經受住艱苦生活鍛鍊和考驗的信念來到了寶德家。因只有寶德一人在家、老婆在公社開會、他們也沒有孩子,所以他家顯得有些冷清。寶德四十歲左右年紀,中等身材,瘦瘦的,臉色有些蒼白。一見面他便用半生不熟的漢語邊比劃著跟我說,他身體不好,咳嗽,有癆病,所以在幹活方面要我多擔當些。這我沒有意見,自己年輕力壯,勞動中多付出理所當然。何況初來草原,許多東西都不懂,都要學習,應該珍惜這個機會。

在寶德家當羊倌的那段日子,雖然時間不長但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在我的一篇回憶文章——“草原上的羊群”中有過較為詳細的描述。

「知青往事」第一次下包放羊

在寶德家讓我感受最深的和最難過不是單調、寂寞的放羊生活而是那種前心貼後心的、難以忍受的飢餓。那時我剛剛18歲,正處於長身體的時期,新陳代謝旺盛。初來牧區的幾個月乾的集體體力活多些,以集體伙食為主而且食量還挺大,幾乎沒嘗過捱餓的滋味。但下到蒙古包,直面蒙族牧民以牛羊肉為主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一時還不太適應。再加上我遇上的這個寶德可是遠近聞名的吝嗇鬼,怨不得沒有人願意來他家幹活了。

每天早晨起床後,寶德匆匆地做了一鍋麵湯,裡面夾雜著幾片羊肉乾。我匆匆地吃了兩小碗,出於禮貌我不便把那點兒麵湯吃個精光,因為他也得吃吧。按照慣例,一般近中午時分蒙古包主人都要替換一下羊倌,讓他回到家中喝點熱茶、吃點東西,暖暖身子。但寶德卻從不來替我。晚上放羊回來,飢腸轆轆的我面對的仍是一鍋早上剩下的麵湯。這讓我非常地無奈,這種狀況即使在他老婆回來後也沒有改善多少。好在這種時間不是很長。四五月份,我被調到了另一家,去放牧接羔的羊群。此後生活狀態有了很大的改善,多少能夠吃飽些了而且中午包主人也能來替我回去吃點東西,這讓我有了一種脫離苦海的感覺。

作者:華禹辰,新右旗黃花公社天津知青。

一壁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