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到恨總是很難釋懷

有時候,我們只想過點普普通通,知足安穩,樸實無華的幸福生活。就像電影《地久天長》中的耀軍和麗雲,他們就像萬千家庭裡的父母一樣,對生活沒有太多的渴求,只想一家三口安穩平淡地過日子。這個家庭隨之突然而來的三次失去

徹底打亂了這對夫婦的一生。先是被動地響應計劃生育政策,失去了未曾謀面的二胎;緊接著因為一次意外溺水,失去了心中最愛的兒子;而在傾注多年心血撫養長大的養子毅然離家出走之後,經歷著又一次的失去。每一次的失去,都直抵內心最疼痛之處,其中的悲傷與苦澀,是打胎之後的無可奈何、是喪子之後的癱軟在床、是養子離去之後的暗自哭泣,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巨大痛苦。這種痛苦不會因為單位獎勵一個“先進稱號”而消減,不會因為逃離故鄉而抹平,不會因為“我們還有什麼不可承受的”自我安慰而釋然。相反,一次次的“失去”帶來的打擊,只會像針一樣在心裡越扎越深,留下永不可癒合的傷口。人的一生中避免不了會有意無意的犯錯,多多少少總會有,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小小的錯會帶來那麼嚴重的後果,我們一定不會去犯這個錯,但是人生沒有如果,就像《地久天長》電影中的另一個家庭,如果知道同伴會溺水死亡,沈浩肯定不會拉著劉星去下水游泳,更不會推了他一下導致他溺亡。

在接下來的30年,罪咎感就像一根刺一像常常地紮在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心上,就像沈浩說的:“從那天起,我覺得身體裡就長了一棵樹。我長大,它也長大,我覺得它要把我撐破了。李海燕反覆自責為何事情會這樣,為何是自己讓王麗雲失去生育能力,又為何是自己的兒子害死了他們的獨子。這樣的自責一直延續,夜夜難眠,被心魔折磨了30年,最後臨終依舊無法釋然。李海燕離世前在王麗雲耳畔說的話,都還是懺悔。提起恨,有這麼多的理由;提起愛,只需要凝視在時間中為罪咎感受苦的人。

《地久天長》不是一部談“原諒”的電影,它啟發我,在仇恨到愛之間,為何這麼難?是因為各種的情緒讓“瞭解”這件事很難發生。一旦我們都明白在一個事件中,所有人都是受苦的,就會明白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不是對錯不分,而是“瞭解”大過責備,愛能讓自己與他人都從罪咎感中釋放,才能迴歸到愛的迴圈之中,能愛人,也能被愛。

從仇恨與苦毒到愛與原諒之間,其實不是一個“此岸”到“彼岸”的關係,有的時候是因為“怕”,是因為“罪咎”。而真正影響人一生之久的,不是仇恨,而是罪咎感。

誰能伴你走過憂傷路該如何面對和承受突然而來的苦難?

極度痛苦或抑鬱的狀態中,有一小部分是因親人或所愛的人驟然離世,內心無法承受巨大的悲痛,給生者帶來的衝擊很大,長期陷入痛苦中,無法振作。

那是對生與死的強烈衝擊,發現什麼都無法留住,鮮活的生命突然消逝,覺得一下子失去了活著的全部意義。

劉耀軍和王麗雲後來雖然從北方搬家到南方,內心的傷痛卻一直無法抹去,從失獨的那一刻開始,時間好像就停止了,剩下的只是慢慢變老。為對方活著,可這樣活著原本就太沉重。從開始的撕心裂肺變成後來的隱忍麻木,心痛卻不會減少半分。

在電影中劉耀軍抱著不省人事的劉星跑過隧道的那一幕,像極了人生。

我們的人生就像在隧道里奔跑,帶著淚,帶著傷,在黑暗的隧道里,我們都被這個世界裹脅沉重又無力地奔跑著。但是隧道的前面有光,那光可能很近,也可能很遠。

今天我們都有各種各樣生活中的艱難,如果你的重擔壓得你透不過氣了,請一定要記得來到上帝的面前。因為祂說過,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