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楊兆波:寫厚厚一本書談自在放下,你都講不過佛與普通和尚

生活、工作、讀書、交友……要尊重不同認知的人。認知沒有對錯。只有維度的高低。成熟的人,從不活在自己的思維裡。更不活在自己的情緒當中。比如,有的人動輒對他人發脾氣。發脾氣是本能,但控制脾氣卻是本事。俗話說: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真正聰明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會在關鍵時刻做出理性的選擇。人生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有自知之明,自視過高或妄自菲薄,都不是認清自己的最佳途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句話:“無論是哪種關係,都要勢均力敵才能長久。”協調不好上下級關係,周旋不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心性,我們就很難成為別人心中滿意的人。當自己沒有實力的時候,可能你只是知道別人的名字而已,而在別人眼裡你什麼都不是。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是以獨立的形象而存在的。所以,人與人之間,除了特殊的感情以外,總是無法站在同一個高度上,對除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保持一致的知性。無論是面對人生的榮辱福禍,還是個人的修養與命運,都要以從容自在的態度,坦蕩地行走世間。人生,花開又落,風盈又止,忙乎到最後,終會發現,真正的幸福,莫過於,身健,心安,人自在。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偶然發生的事情。有因必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宇宙中萬物之間的聯絡,依遵因果法則。所有的歲月靜好,都不過是剛剛好罷了,不多不少的擁有,不繁不簡的生活,所得皆所期,所失亦無礙,一切恰到好處。一個人只有自躬自省,才能不被矇蔽,時刻認清自己。自省是認清自己的途徑,唯有認清自己的能力,做事才能量力而行。面對孤獨,安於寂寞,從自心發現快樂,生命的自在和認知是從內心實現的,而不是寄託在外在的因緣。切莫自以為是,地球離開了誰都會轉,古往今來,恃才放肆的人都沒有好下場。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感召到與心念相一致的宇宙能量磁場,同質相吸引,這就是吸引力的法則。人的心念往往很多,心念之中強者勝,也就是說,最強的那個心念,首先會“心想事成”。所以,即便再能幹,也一定要保持謙虛謹慎,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金子總會發光。平淡的日子裡,生命就是一種感悟,無論日子過得愉快,還是並不愉快,我們對生活都有切身的體會,獨特的感受。也許,曾經有過努力,有過坎坷,不管怎樣,對現今都有屬於自己的認識,自己的感悟。都想透過努力改善生活,獲得美好,不論能否達到,我們都願追尋,生活就是這樣。 ​​​這一輩子最累的是心。苦心經營、操勞了一輩子,什麼都放下了,唯有心還在那裡不肯歇息。這世上本無一物是屬於自己的,又何必空惹煩惱於身。寵辱不驚、知足常樂、長存善念、寡慾則歡,一切隨緣、一切任其隨風而過,就會心態平和、心生快樂。每一個尊貴的生命,都蘊含著一份獨一無二的本質,這份本質即是給予這個地球最珍貴的禮物。我們要嘗試讓我們內在的本質得以全然的萌芽開花,綻放出生命閃亮的才華。所有人終其一生都在磨合與碰撞中成長。儘量減少糾結與苦惱,比如有的人覺得,自己投入了大量的生命時間,就一定要寫出一部非常暢銷的作品,如果寫不出這樣一部作品的時候,他的就感覺沒有成就了。世界進入大資料時代,一切閱讀都是碎片化的,誰看那麼厚的書呢?有一位大作家自以為有學問,辛辛苦苦利用五年時間寫了500多頁的著作。自費購買書號印刷出版了。他給一位和尚看了。那位和尚說:“師傅你寫得太累了。整個書的內容是告訴他人要快樂,要自在,要放下。沒必要寫得那麼累。”特別尷尬。要說講那個自在、放下,你能有佛學大師理解深刻嗎?人生短暫,稍縱即逝,只有過自由和快樂的生活,才對得起自己。與其鑽入牛角尖痛苦不迭,倒不如放下憂慮,乾脆及時行樂。純粹享受快樂的過程,不去想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