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大家好,歡迎閱讀小編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喜歡喲~

《朗讀者》正在跳出狹隘的文化定義,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最真實的當下,無論是人物還是精神力、情感溫度。這或許正是三年未見,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朗讀者》的最佳答案。

文 | 肖曉

“現實版的航天工作人員的愛情”

“是高中可以光明正大看的電視節目了”

有人在大巴車上“帶著口罩眼淚鼻涕一大把”;也有人“後悔敷著面膜看節目了,淚水混合面膜精華”……畫面太美不敢想象,好笑,又真實得令人動容。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朗讀者3》當然不只是“好哭”。背後是一份情感和精神的高度共鳴。

就在看《朗讀者3》之前,一位老師剛剛收到了轉學生的求助,“即使去了遠方,當她遇到困難時,還是會想起曾經教過她的老師”。這份感動在看到徐冬林說“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做好一件事足矣”時,徹底爆發。

微博上,有人翻出了書架上收藏已久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再次重溫;有人看到楊元喜院士回憶家人時,臺下的妻子王志紅眼含淚花,甚至有網友將兩人的愛情稱為“現實版的《你是我的榮耀》”……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楊元喜,北斗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他也是那個柔軟的為人親者、可愛的為人夫者。“我就非常努力爭取成為她希望的那種人”,樸實的語言裡是他對妻子愛的迴應。——真·神仙愛情繫列。

原來用瘦弱身軀扛起華坪女高的張桂梅校長,也曾是丈夫疼愛、父母嬌寵的小女兒。得知丈夫胃癌晚期時兩個人的抱頭痛哭、丈夫的一夜白頭和驟然離世,讓她時隔多年談起仍然記得那種絕望:“那個日子過不出來”。

時隔三年,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朗讀者》?這究竟是怎樣一檔神奇的節目?答案隨著第三季的首播正在揭開。

當戰士褪去鎧甲:“我”徹底破防了

1、楊元喜:“凡爾賽學霸”和“家的座標”

你還記得曾經的自己是怎麼學英語的嗎?

楊元喜的話大概喚醒了無數人的“學生記憶”:排隊吃飯的時候拿著卡片,正面是英語單詞反面是漢語,睡覺的時候也是聽著英語睡覺,週末的時候找外國人聊天,練嘴巴練聽力……

英語果然誠不欺我。“凡爾賽學霸”如楊元喜,也都在1982年考研究生時吃了英語的“教訓”。畢竟在此之前他的學習感受是這樣的:

“只喜歡讀書沒有別的愛好”。

“題都太簡單了,不是一般的簡單,而是太簡單了”。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不過這套跨越40年仍然通用的學習方法論背後,恰恰讓我們看到了科研工作者最真實的一面:遇見問題攻克難題,“很簡單,就是學”。

學霸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六七十年代家庭最典型的素描。

楊院士的父親是一個殘疾軍人,沒辦法勞動,而自己也是後來才知道他是戰鬥英雄,身上還有一顆子彈沒有取出來;即使兄弟姐妹7個讀書都非常好,但貧寒的家境下,他們都選擇放棄自己的學業,成全楊元喜去讀書……

節目裡,這位剛毅的軍人多次哽咽了:“不說這個,不說這個了”。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但也是這樣一個家庭,戳中了無數網友的內心,“家風傳承”的彈幕刷屏而過。

楊元喜從來沒有頂過父母親一句嘴,也不會頂嘴姐姐,尊重是這個家庭最大的“基因”。在兒子的教育上,他同樣沿襲了父親的理念:甚至連兒子在大學面試的時候,同樣也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做什麼的。

“這跟我的父親對我們這樣的傳承是一樣的”。這也是他從家庭汲取的能量,家風傳承以一種最觸動人心的方式被大眾所關注。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他和妻子王志紅的愛情,同樣羨煞了觀眾。

“我一往情深,一直追啊”,王志紅形容自己的感情;

“我就非常努力,爭取成為她希望的那種人”,楊元喜的回答質樸也有力。

39年的婚姻,仍然留存在愛情最美好的樣子。“雙向奔赴的愛情誰聽了不流淚呢”,有網友感慨。

但很多人忽視了他們前後分居15年、楊元喜的滿格工作和“回到傢什麼活兒也不幹”背後,航天人家屬的付出和支援。她是楊元喜“最清晰的最穩定的家的座標”。

楊元喜與中國北斗的故事,或許對於喜愛航天的人來講並不陌生,但在《朗讀者3》中,他不僅是“中國北斗代言人”,更是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這是一個探究“人”的節目,也是一個帶我們去探究“人之所以而為人”的過程。

2、張桂梅:女戰士的孤獨和愧疚

張桂梅的名字很多人並不陌生,只是鮮少有人關注過她像個女戰士般屹立的背影裡,始終帶著一份難以療愈的傷痛、孤獨和愧疚。

“我在親情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當董卿念出來這句張桂梅的自白時,也決定了這不會是一個輕鬆的故事:為了讓企業家支援自己辦女高,她錯過了與哥哥告別的最後機會。當她再打過去的時候,哥哥已經被火化,電話也被姐姐結束通話。

張桂梅是家裡的老么,她出生時,母親48歲,父親53歲,家裡人對這個小女兒分外疼愛。但她能回家鄉為父母掃墓的次數卻屈指可數,也沒有來得及見姐姐最後一面。

親情上的缺憾不免引發一些質疑,“她只是為了榮譽,拿出癮來了”;但是張桂梅很清楚,“我只是想讓山裡的孩子多走出去一個”。來自旁人的聲音和自己不被理解的意志,成為兩股角力,始終存在。

而董卿攙扶著她走向臺前的時候,她的十指上仍然貼滿了醫用膠帶。很難想象這個瘦弱的肩膀究竟擔了多少風雨,才會站成如今“女戰士”的模樣。

她朗讀的是一封寫給已逝父母的家書:

“這些年來,我幾乎把他們忘記了,眼前出現他們模糊的身影,眼光中我似乎聽見爸爸在講:你是爸爸的好女兒,爸爸媽媽不生你的氣,你忙你的吧。”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她渴望被忽視的親人諒解,更渴望自己的意志理想能夠被肯定。當滿面滄桑的女戰士落下眼淚,在信中向父母訴說心情,被包裹的柔軟女兒心也讓人動容。

3、劉翠青&徐冬林:“你是我的眼”

8月28日東京殘奧會T11級別女子400米決賽中,中國選手劉翠青在領跑員徐冬林的協助下以56秒25的成績獲得金牌,並創造了新的殘奧會紀錄。

這是他們搭檔的第八個年頭,劉翠青說兩個人“除了洗澡、睡覺不在一起,其他時間都在一起”。而這次,因為推遲一年的比賽,他們面臨比平時更大的考驗。

老運動員的傷痛逐漸顯現:徐冬林做完膝關節手術不到一年時間,節目錄制的時候他因為撞上了前一棒的選手,舊傷復發,雙腿還泡在冰塊中。

劉翠青同樣面臨著傷病後的體能下降:大運動量、大強度訓練後她會嘔吐。

“訓練的量會減少嗎?”她的答案非常肯定:不會。雖然平均每次跑兩組300米的模擬訓練,她都會嘔吐一次,但也始終沒有放棄。

“當他們站在起跑線上的時候,他們已經贏了。”教練說道。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讓人破防的是,拿下冠軍、身披國旗,這是屬於他們的榮耀時刻,徐冬林卻將劉翠青高高地舉了起來,“我就想讓世界為她歡呼”。

運動場上的互相扶持和成就,生活中徐冬林同樣有其感性的一面。載譽歸來的徐冬林朗讀了《寫給未來的你》(節選),這是拼搏在運動場上面對傷痛仍然堅強樂觀的男人,對妻兒最深沉的愛和最美好的期待:

“正直、勇敢、獨立,我希望你是一個優秀的人。”

從載譽的人物到有血有傷也有溫情的鮮活人性,我們走近並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探尋他們鎧甲下的“柔軟與堅定”,與之共鳴並從中汲取力量。破防之後,彈幕上刷屏的“這才是我們該追尋的榜樣”,或許可以代表觀眾最真實的聲音。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這個並不新鮮的命題背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正在給出他們自己的答案,沒有說教,只有真情實感的分享。

楊元喜用《人類群星閃耀時》致敬航天人和有志於航天事業的青年學子,道盡了科研道路上的艱難和敢為人先。但歸根結底,會為了家人流淚感動的他,才是那本最生動的說明書。

還是熟悉的一個人、一段文,不是嘹亮的口號,人物的落地感才是最具穿透性的力量。訪談和朗讀在這裡相輔相成,或點睛之筆或情感寄託,這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故事。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談及“尊重父親”時楊元喜忍不住哽咽,隨後董卿巧妙地轉移了話題,對兒子的教導也讓楊院士臉上再度揚起微笑;

張桂梅的訴說夾雜著傷痛,董卿為她留足了時間去消化情緒,女高、親情、愛情話題的遞進和穿梭也讓嘉賓和網友都不至於深陷悲傷。

這些也讓節目深刻但不沉重,充滿了“知性之美”。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楊元喜關於中國北斗的分享兼具專業性和通俗性,為什麼要研製北斗、對原子鐘的解釋都通俗易懂,穿插的史實資料也讓觀眾能更加直觀地進行感受;

和妻子王志紅的互動裡,兩個可愛的人雙向奔赴的愛情和對視一笑的甜蜜氛圍,也沖淡了親情話題下的沉重。

“愛情最好的狀態是什麼”等現實向話題探討也在快速破圈,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而這或許是一檔文化類節目最意外但也最普世的“收穫”。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而在觀眾的“破防”裡,實則是對精神共鳴的強烈追求,每個人都在其中看到了不同的自己。

楊元喜的英語學習歷程,讓網友感慨“優秀的人如此努力,我憑什麼不奮鬥”;他和王志紅的神仙愛情裡,同樣讓“努力上進”和雙向奔赴的愛情有了模板;

張桂梅的家書道盡親情的遺憾,也觸痛了無數漂流在外的遊子的心,與其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不如及時拿起手機給遠方的父母通個電話。

當然也有人在思考:我曾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併為之沉思著。

三年未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朗讀者》?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