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人們雖然開墾了土地,慢慢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但總免不了要奔波。不管走多遠,身後都有一個叫做“家”的地方。

在桂林會仙鎮的圩上,他們這個群體實在容易引人注意。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一般會仙趕圩的時間是在上午,到了下午兩三點,人就逐漸少了。直到五六點鐘,攤位基本都收完了。

這個時候,寬大的圩場成了他們活動的場所。圍繞著圩場,停了一輛輛大卡車,卡車上裝著自動化的水稻收割機。收割機的底部沾滿了泥土,前面還留著沒被清理掉的稻子,看樣子剛剛從田地裡忙完回來。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再一看車牌,清一色的“豫Q”和“豫R”字牌,也就是河南駐馬店和南陽的車牌。這個閒下來的圩場,儼然已經成了他們的根據地。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一輛卡車邊的空地,兩個人正坐在臺階上聊天。旁邊擺著一些鍋碗瓢盆,還有幾個裝著菜的塑膠袋,煤氣罐和爐子已經準備好了,看來是準備做晚飯了。

兩個大男人就在這晚飯前的空當聚在一起,說一些白天的經歷,女人則在一邊準備晚飯。她看上去比較年輕,大概30多的樣子,穿了一件迷彩服,配上一條牛仔褲,看上去相當幹練。她時常帶著清爽的笑容,似乎對男人們的談話很感興趣。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在另一輛卡車邊,一箇中年女人提著剛洗完的衣服回來,用衣架一件件把衣服晾在了卡車後邊的架子上(也有的把衣服晾在卡車前邊後視鏡的架子上)。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在一些大一點的卡車上,後面除了載一輛收割機,還有空間能夠搭出一個小棚子,裡面可以放東西,他們的衣服也晾在棚子下面。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至於睡覺的問題,他們也有辦法,晚上在圩場的臺子上搭一頂蚊帳,用繩子綁在某處,裡面墊上一床薄一點的被子或床單就行了,這個時節的晚上並不是很冷。

他們的個人生活就在一個沒有遮蔽的圩場裡上演:吃飯、洗漱、睡覺……他們大概已經習慣了。等天一亮,他們就要收拾好東西,開始一天的勞作。

寬大的圩場不僅承載著本地人的生計,也承載了外來人的夢想。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我想起來了,我不止一次碰到他們這樣的人。幾年前,有很多次:在二塘鄉,在永福鎮,在那些寬闊的田野裡。他們總是兩個人一起,一人負責開收割機,一人在旁邊負責把收割後的稻子裝好袋。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每當我過去問他們:“這是你們的田嗎?”他們總回答:“不是的。”後來,我瞭解到他們收割一畝地的價格大概是100,只要幾十分鐘就可以搞定。

在一大片金黃的田野裡,只要出現一臺收割機,村裡的人就都知道了。有的是提前預約好的,有的是看到了收割機高速的效率於是下了決定,還有的早早就在等收割機來。

碰上運氣好,一臺收割機要連續工作到傍晚。村民們等在一邊,看著自己田裡的稻子一會功夫就裝好袋,雖然花了錢,在當時卻有一種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的快感。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那時,我並不知道他們是哪裡人,現在看來,他們很可能就是河南人。

在會仙的圩場裡,由於不是趕圩的日子,並沒有多少人。他們在圩場裡搭好的床還沒拆掉,被子衣服還在裡面,人和卡車已經不見了蹤影,可能正在某個田野裡忙碌吧。

等他們忙完這一陣,他們又會回到河南的老家。帶著奔波千里獲得的收入給孩子報個補習班,給家裡添幾件新傢俱,給親人買幾件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