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架才是最大看點?這檔話題音樂綜藝,帶來的是多元化音樂審美

文 | 江小橋

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嘉賓陣容,出現在了3月13日晚首播的跨屏互動音樂綜藝《為歌而贊》上——張信哲、張韶涵、THE9、馬思唯、寶石Gem、唐漢霄,作為助陣嘉賓亮相的,則是華語樂壇巨匠崔健。

但這還不是最有趣的地方。

與過往的眾多音樂綜藝相比,這檔由浙江衛視和抖音聯合出品的《為歌而贊》,有著音樂綜藝共有的歌手錶演環節,但《為歌而贊》裡沒有音樂權威,話語權交到了抖音平臺內100位喜愛音樂的年輕人身上;而創新的跨屏互動,連線起節目現場和抖音的音樂內容生態,在讓這一綜藝節目內容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同時,也打通了一首歌的流量與品質。

在接受節目組採訪時,崔健說了一句話,“框框就是給人打破的。”

《為歌而贊》,也在打破許多框框,從觀念、形式、規則,並把舞臺延伸到一個更廣闊網際網路空間。

觀眾至上,真實“投票器”如何掀起價值碰撞

如果一定要問這檔節目同過往“浩如煙海”的音樂綜藝相比有何區別,答案的關鍵詞或許會是“無權威”、“觀眾至上”。

憑藉對評價體系的剝離與重塑,《為歌而贊》得以超越過往千篇一律的“評委讚歌”,展示受眾層面的真實價值碰撞。

正如這檔綜藝的名字所強調的那樣,這些年過往的眾多音樂綜藝,強調的是“歌”,要麼是“人”,但“為歌而贊”從語法上來看,在“歌”之外,也更強調“贊”這個動作。

根據官方的節目介紹,《為歌而贊》是一檔跨屏互動音樂綜藝。在節目中,實力歌手與新世代音樂人,以熱歌VS新歌的形式進行正面對決。每期節目中三組歌手帶來新歌首唱舞臺,另外三組歌手對熱歌進行改編新唱。

前兩期節目找來的歌手嘉賓,有的是老牌實力唱將,有的是新世代的年輕音樂人。不難看出,節目嘉賓的選取和對決演唱歌曲的設計,是為了讓不同圈層的音樂碰撞,展現音樂的多面性,為更多音樂人提供交流的舞臺,啟用華語樂壇的生命力。

掐架才是最大看點?這檔話題音樂綜藝,帶來的是多元化音樂審美

但這個舞臺上不是為人而贊,選的不是歌手,而是歌曲。

問題在於,怎樣的歌曲才算是好歌?這向來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為歌而贊》的答案是,沒有權威評委,而是由節目現場的106位年輕人來評定。

節目組邀請了抖音上106位喜愛音樂的年輕人組成百贊團和爆贊團,現場為歌手點贊互評。這意味著《為歌而贊》把音樂話語權交還給使用者,每一次的評價或點贊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市場的真實選擇。

市場的真實選擇,意味著每一個表演者在表演完之後要面對眾多不同音樂口味的評論,不同音樂觀點的碰撞,讓現場有了辛辣味。

音樂人唐漢霄在表演完之後,現場有人如此評論他的這首《爛泥》,“沒有唱到我心裡去”。還有的評論甚至有點殘酷,“他真的很大眾,曲風和節奏大眾,歌詞沒有打動到我”。但很快就有人站起來反駁,“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你聽得懂情歌嗎?”

最終,唐漢霄得到了一個還算不錯的成績,61個點贊音符。

掐架才是最大看點?這檔話題音樂綜藝,帶來的是多元化音樂審美

《為歌而贊》第一期表演中的唐漢霄

每個人的音樂審美不同,但造就了節目獨特的魅力。歌曲本身已經很精彩,表演之後的評論環節呈現出來的觀點對撞,同樣看點滿滿。

在《為歌而贊》節目創意之初,節目組也對這種形式有過爭論,但最終共識形成——不透過一個節目去給音樂下定義,只是讓觀眾儘可能看到寬廣的音樂型別和音樂觀點、音樂故事。

《為歌而贊》的“贊”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跨屏互動。與此前的音樂綜藝節目們在電視端播出的常規方式不同,《為歌而贊》同步在抖音播出。抖音為節目設定了非常多的玩法,比如所有觀眾在看節目的同時,可以和百贊團一樣為喜歡的歌曲點贊,參與互動點評、打榜和節目歌曲的二創。這時,觀眾並不是第三方的客體,而是同步實時的沉浸式的。

無論是把話語權交給使用者,還是“大屏首唱,小屏二創”的形式,《為歌而贊》都重新整理了音樂綜藝的玩法。音樂本身因此有了更多的延展,資深音樂人、歌手和百贊團用音樂展示不同圈層文化的觀點表達被放大後,節目更成為一場跨平臺的音樂交流,打通了音樂的流量與品質。

在那之外,讓音樂迴歸聽眾,讓評價觸達創作者,這同樣也是抖音一直以來“以人為核”價值的體現。

對於抖音來說,出色的音樂作品,健全的音樂行業生態,都離不開“人”的深度參與。

不同於部分傳統音樂綜藝節目把觀眾當作“流量”,將選手視為“噱頭”的畸形視角,在抖音,每一個充滿真摯感情的創作者,每一個被音樂觸動的平凡個體,都不再被視作冰冷的資料,他們的想法和表達都將得到記錄與傳遞。

即便是那些最終在市場受到追捧的優質作品,其斬獲的龐大“流量”,最終也仍然是立足“人”的視角,傳達著創作者的心語,和億萬聽眾記憶裡的斑斕旋律。

鏈路直達,好歌曲匹配口碑“擴音箱”

而對於行業來說,《為歌而贊》所象徵的“非常網際網路”的玩法,同樣是對過往復雜的綜藝玩法的一次“撥冗”。

好歌曲就應當收穫更多人的欣賞,這是無數音樂人追夢的質樸初衷,同樣也是《為歌而贊》這檔節目規則構建的基石。

用節目聯合制作方七維動力聯合創始人、節目總製片人蘆林一句話來簡單概括這個節目,“就是贊、評、轉”。

如果說觀眾們看到的《為歌而贊》更多地呈現的是“贊”和“評”,那麼與傳統音樂類節目的到舞臺不同,《為歌而贊》節目的結束才是歌曲進入抖音生態的開始。

百贊團在節目裡面的角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眾評審,或者是有著話語權的觀眾角色,他們除了點贊和評論,更是綜藝和音樂的傳播者。

掐架才是最大看點?這檔話題音樂綜藝,帶來的是多元化音樂審美

他們是抖音上的創作者,垂類也不僅僅是音樂,還有情感、劇情甚至是美食,但都是抖音上具備一定粉絲基礎的年輕人,涵蓋了內容創作領域的方方面面。

一個驚人的數字是,《為歌而贊》百贊團和爆贊團的總體粉絲量達到了5。5億。這106人,幾乎可以窺見抖音整個龐大使用者生態。

而最終進入《為歌而贊》榮耀盛典的歌曲,將獲得百贊團和爆贊團的聯合推廣。這意味著一個超級的傳播廣度,一首好歌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被上億人聽到。歌手的價值也會因為被二次創作出的更多作品,被抖音助力傳播而得到提升,迴圈往復。

在傳統的時代,歌曲的宣發鏈路是電臺、校園、頒獎典禮、金曲榜,但在這個社交短影片APP興起的時代,《為歌而贊》透過臺網聯手,讓歌曲宣發的鏈路變得更短,更高效,更有廣度。

更重要的是,這條鏈路也在反哺音樂創作。《為歌而贊》把音樂話語權交還給使用者,每一次的評價或點贊都代表著市場的真實選擇。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的百贊團,更瞭解使用者的需求,並能夠給到歌手們市場上最真實、誠懇的建議。歌手在節目中直面市場的選擇,聆聽真實的聲音,可以清楚瞭解當前市場的流行趨勢,為好音樂不斷灌輸新活力,助力音樂行業的蓬勃發展。

誰醞釀了中國音樂的“生態重塑”

而在那之外,從聆聽到互動,從傳播到反哺創作。音樂行業的一場“生態重塑”,正在抖音上悄然發生。

在《為歌而贊》第一期節目中,唐漢霄在接受百贊團所有的評論之後說了一句話,所有的泥土都能開成花。這是他的歌《爛泥》想要表達的,也像是對自己音樂生涯的一個註腳。

讓更多花的美,不僅僅是在一隅綻放,則是《為歌而贊》的目標。蘆林的心願是,希望透過這場音樂綜藝的創新嘗試,讓行業裡的優秀音樂人和優秀作品讓大眾看到,同時也為這個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

掐架才是最大看點?這檔話題音樂綜藝,帶來的是多元化音樂審美

這也是抖音音樂生態一直在做的事情。以短影片為載體的社交傳播巨大勢能,正在全方位為音樂行業帶來一場聯通作品、創作者與聽眾的生態革命。

音樂作品是音樂產業的核心,抖音不僅打造作品熱度的能力有目共睹,也在持續關懷音樂作品池的寬度與深度。

《2020抖音音樂生態資料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和原創作品正在抖音上面被看見。僅2020年上半年,音樂人入駐增長人數就接近3萬人,近半年音樂人漲粉累計超過3億;在原創歌曲方面,排名前10的爆款歌曲總播放量945億,相當於全中國平均每人播放67次。

抖音正在賦予音樂行業新的生命力,不僅包括助力大批優質音樂人創作出大量優質的音樂作品,並且透過抖音創新的宣發模式,將這些作品融匯到更多使用者的生活和社交場景當中。以音樂短影片為連線點的抖音音樂生態基底之上,使用者愛玩愛看,音樂人和音樂作品湧入、被看見,供需兩端增長自然形成良性迴圈。

生態的定義,在於一種自給自足、自我成長的系統的構建。在抖音豐富娛樂內容的自我進化過程中,生態中的要素正在逐漸新增,產業與抖音平臺本身的連線也在不斷變密、變深。《為歌而贊》,正是一個佐證。

音樂消費者在哪裡聽歌?音樂人去哪裡宣發作品?這些音樂行業風向的關鍵問題,抖音都成為了當下無爭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