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這裡四面環山 泉水縈繞 松柏蒼翠你來過嗎

溫州這裡四面環山 泉水縈繞 松柏蒼翠你來過嗎

樂成八景,最早叫簫臺八景,指的是星羅棋佈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成鎮周圍的,八個最能代表樂清豐厚文化的自然人文景觀。這八景各有特色,或形,或聲,或水,或山,或洞,引人入勝。樂清的歷史悠久,相傳因上古神話人物王子晉(王子喬,周靈王太子),在此地吹簫引鶴,而得名。 樂清以雁蕩山聞名於世,可是如今有幾人知道,在雁蕩山被發現之前,古時樂成(樂清)早已有八景,其中幾處的歷史已逾千載。東象山(即東塔山)上的雲霧,一般在春冬兩季有大霧的清晨,一年大概只有十幾天看得到,屆時無論近景遠景山上山下都是霧鎖雲掩、朦朦朧朧,很是美麗。聽老人說還有最為壯美的東塔雲海,惜未見。東塔:位於東象山上,為宋熙寧年間縣令葛逢遷移九牛山廢塔建此,高七級,聳立山頂。早晨日出,霞光映山,雲煙繚繞。塔旁又建成有佛寺,名“東塔院”。紹興二十六年十月,祥雲五彩下覆其巔,次年恰逢王十朋廷對第一,故又名“魁峰”。登山四望,滄溟帆影,城廓千家,皆收眼底。明侯一元有“萬里滄溟帆影暗,千家綠樹鳥聲春”詩句。塔院於解放前毀廢,唯塔仍巋然獨立,如今是樂清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樂清這座古城千年歷史最直接的證據。

溫州這裡四面環山 泉水縈繞 松柏蒼翠你來過嗎

相傳早年西象山(即西塔山)峰頭舊有大松一株,年歲悠久,孤高挺立,枝葉繁茂,覆壓畝餘,每至寒冬早春,一遇降雪,虯枝如綴白花,晶瑩剔透,彷彿玉樹瓊花,倍顯風姿,故名“西岑松雪”,為樂清城內第一景緻。可惜後來據《樂清縣誌》上記載,西象山天柱峰折(山崩),將松樹壓斷,後人再無緣見此美景。西岑:即西象山,又名西皋,晉時山頂已建一座十三組級佛塔,南朝謝靈運為永嘉太守時曾來此登臨。宋鹹平五年縣令邊秀於塔旁建寺院,毛士龍在《西塔院記》中寫:“雙巒插空,翠阜中峰,修竹籠煙,茂林卷霧”。登其巔,下瞰井陌歷歷分明,令人心境清幽。山半腰舊建有“三高亭”,為紀念晉王羲之、謝靈運、唐孟浩然三高人遊蹤而建。惜早已毀廢,僅留有基址。稍西有“勺泉”,水甘而冽。西塔院已廢,今改名廣福寺。西塔:位於西象山上,始建於晉代,原為一十三級,與東塔遙遙相對,曾是樂清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原塔上世紀毀於雷擊,樂清撤縣設市後重建,恢復“雙塔護城”壯觀。今塔其形制同東塔,六角七層樓閣式,外表磚砌,內部架構系鋼筋混凝土

建築

結構。。

溫州這裡四面環山 泉水縈繞 松柏蒼翠你來過嗎

八景之中,以“簫臺明月”為首,歷史也最為久遠,幾乎與這座小城同齡。簫,是一種樂器。所以,簫臺的來歷當然也跟音樂有關。傳說,周靈王太子晉經過樂清時,見風景秀麗,遂在此山上壘石為臺,弄蕭奏樂,引來群鶴飛舞。王子晉盡興,騎鶴離去,但弄簫的石臺卻留了下來,後人名為簫台山,山下有沐簫泉,系王子晉洗簫之處;元古人已去,空留明月。簫臺上有石枰遺址,故俗名又稱棋盤山。三五之夜,一輪皓月,高掛峰頭,一派清輝,一番幽寂,周邊和風輕拂,似簫聲飄渺;林木隨風起舞,如為古人弄簫伴舞,佇立山巔望月,分外空曠明亮,是為“簫臺明月”。朝喬吉做小令《雙調·水仙子·樂清簫臺》,多次入選元曲集,使簫台山美麗的故事傳遍了五湖四海。簫台山是樂成得名的淵源之地,喬吉借醉臥簫台山下金溪之畔,喚來猿猴拆除張文君的丹灶,表達尋仙訪道的意願;以玉樹、白鶴、天風、王子晉寫時空變遷,灑落一地風雅。

溫州這裡四面環山 泉水縈繞 松柏蒼翠你來過嗎

仙堂山在襄垣縣城北25公里處的強計鄉境內,因建於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該山原名“九龍山”,主峰海拔1700米,方圓20餘平方公里。登高眺望,重巒疊嶂,雲霧瀰漫,如九龍彙集。仙堂寺古樸莊重,雄偉壯觀,鑲嵌在半山腰上,寺側獨秀峰(翠微峰)突兀於群山之中。寺之西北,山高千仞,如鑄如削,聳入雲中,橫亙數里,崖間有洞穴72個。正面半崖媧皇宮,凌空而立,忽而云蒸霞蔚,如入玉宇瓊樓。其後通深洞,有石階可攀緣而上。通宮石徑寬僅尺許,攀之猶如身臨仙府洞天,令人頭暈目眩,人稱“捨身崖”。媧皇宮左右均有石洞相通,相傳為藏經洞。石崖上雕鑿法顯巨像,高13米。像東側有趙樸初先生的“東晉高僧法顯法師”題刻。媧皇宮西面還有琉璃洞,饒鈸洞(羅漢石)、株砂洞、講經壇、人面石、取月梯等諸多景物,美不勝收。古今遊人不絕,留有詠仙堂詩數十篇。明永樂年間進士李浚《詠仙堂》詩讚曰:“此是蓬萊真境界,更於何處覓仙堂。”還有明嘉靖年間南京兵部尚書劉龍所作《仙堂歸隱》詩:“高士當年不可求,白雲無恙水長流。桃園路杳應難問,蓬萊春深是勝遊。已分煙霞成痼疾,肯將霖而慰殷憂。蒼松翠柏遮天日,獨做人間萬戶侯。”這些佳作把仙堂山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溫州這裡四面環山 泉水縈繞 松柏蒼翠你來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