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小龍城羅泉,千年古鎮因鹽而興,比自貢還早五百年

內江千年古鎮羅泉,一個有滋味的地方。

川南幾個城市,有人說內江和自貢太小了,存在感不高。我實在不同意這個說法。且不說千年鹽都自貢。就是內江能夠說的地方都不勝列舉。

這個鎮在東漢就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而且它因為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而且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

內江小龍城羅泉,千年古鎮因鹽而興,比自貢還早五百年

兩千年下來,你以為人家是吃素的啊?沒有一點歷史積澱和人文底蘊嗎?那只是我們沒有了解罷了。

這次,我想給大家分享內江的一處古鎮,它就是位於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城北約50公里,坐落在資中、仁壽、威遠三縣交界地區的——羅泉古鎮。

根據《資中縣誌》,此鎮至少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大家都知道自貢是鹽都,卻不太清楚羅泉古鎮早在秦朝年間,羅泉鎮山澗嶺底就井架林立,鹽灶羅列,成為“天府之國”生產鹽的基地之一。其產鹽歷史較鹽都自貢尚早五百多年,而且境內還有中國唯一用來紀念、朝拜鹽神的廟宇——鹽神廟。

內江小龍城羅泉,千年古鎮因鹽而興,比自貢還早五百年

清代四川總督丁寶楨總纂的《四川鹽法志》,是以記錄清代四川鹽法為中心內容的重要著作。全書共40卷,分井廠、轉運、引票、徵榷、職官、緝私、禁令、紀遺等八門類。其中專門記載了“資州羅泉井,古廠也、創於秦。

”由此可見,羅泉鎮的歷史非常之久遠,經過南北朝、隋、唐至宋元等歷代的擴充套件,到明朝洪武年間,羅泉鎮已初具規模,在清雍正八年設立資州羅泉分州府。

也正因如此,羅泉的興起與羅泉採鹽業密不可分。

內江小龍城羅泉,千年古鎮因鹽而興,比自貢還早五百年

不過地方的來歷,很多不見於正史,卻給予了大眾無限的想象空間,關於羅泉鎮也是如此。它的得名,還跟三國蜀地名相諸葛亮有關。

據傳,諸葛亮南征蠻夷的時期,曾經在當地一處紮營,後來叫營盤山。可惜天公不作美,連續乾旱無雨,山上水源奇缺,這可把兵將們給渴壞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這時候也非常著急,於是派兵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只幾天功夫,挖井成功,井底湧出泉水。

諸葛亮覺得此事大閃,便親自到井邊察看,只見井中泉水清澈透明,即命待衛宮取水試用,待衛宮飲水後感覺甚好。

內江小龍城羅泉,千年古鎮因鹽而興,比自貢還早五百年

也給他嚐了一口,諸葛亮喝了以後覺得爽口的很,便仔細看這口井,只見井中泉水湧出,井口好像籮筐大小,便命名為籮泉井。

歷史翻到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頁,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姓羅的當了府衙,因為對資州一姓竹的州官比他官大壓在他的頭上,便將籮泉中的“籮”字上的竹頭去掉,簡稱“羅”,並將“羅泉井”作地名使用,後又將“井”字去掉俗稱羅泉。於是羅泉鎮就這樣被最終定名了。

內江小龍城羅泉,千年古鎮因鹽而興,比自貢還早五百年

還有一個說法,當年諸葛亮一共讓人挖了四口大井。即:桂花井(羅泉小學對面)、大壩井(連心橋下)、花園井(矮子橋上)、觀音井(觀音沱對面)。

正是因為諸葛亮的開井,讓此地除了紮營,還慢慢聚集了市集人口,也給後來成為鎮打下了人口基礎。

內江小龍城羅泉,千年古鎮因鹽而興,比自貢還早五百年

羅泉鎮,從上看下,鎮子的形制宛若一條正月裡舞動的游龍。人們說這是極好的風水之地。

清代中後期,也使得它一度達到繁榮的巔峰。小小的鎮上有13家飯鋪,32家面鋪,數十家戲樓,十多家茶館,十多 家賭場,二十多家妓院,鎮子周圍還建有九宮十八廟。

珠溪河兩岸十五華里之內,密佈著1000多口鹽井,50多家鹽灶房。那時節,舟緝穿梭,馬嘶驢鳴,羅泉鹽透過水陸兩道被運至中國西部各地。

可惜物極必反,不知道怎麼回事,到了民國時期,千多口井也不再出鹽滷,盛極而衰真是讓人唏噓。然而古鎮的鹽滷雖然枯竭,但是留下來的人文印記卻依舊賦予了它古樸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