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迫害戚夫人、殺害後宮美人冊封假太子,群臣為何選擇默不作聲

根據《史記》記載,呂后因為孝惠皇后沒有孩子,就將後宮的美人殺害,當作孝惠皇后的孩子,還冊封為太子。

原文是: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后時,無子,詳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字為太子。

群臣明明知道這件事情,此時群臣都默契的保持了沉默。

還有就是高祖劉邦曾經的寵妃戚夫人,在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可以說是榮寵一時,甚至還差點取代了呂后的位置,成為皇后。

但是在高祖劉邦死後,被呂后瘋狂的報復,最後戚夫人母子含恨而終。

此時群臣也沒有一個人指責呂后的殘忍。

漢朝群臣的這兩次沉默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為什麼呂后做出瞭如此殘忍和大逆不道的事情,群臣好像是置若罔聞。

就連一向以耿直著稱的王陵和憨厚著稱的周勃也是保持了沉默。

是什麼樣的力量,令漢初的這些群臣都保持了沉默,導致了這些悲劇的發生。

實際上無論高祖劉邦再厲害,對於群臣的控制能力再強,在高祖劉邦瀕臨死亡的那一段時間,呂后可以說已經脫離了高祖劉邦的控制了。

為什麼這麼說了,可以從有人告發說樊噲想要夥同呂后造反這件事情來看。

這件事情大致是這樣的:在高祖劉邦病重的時候,突然聽說自己曾經的好友盧綰造反了,於是就領樊噲以相國的身份去討戰。

但是在樊噲走後,又有人說樊噲準備夥同呂后進行造反,可能在皇帝百年以後,對於劉氏江山圖謀不軌,希望劉邦可以早點預防。

《史記》中原文是: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

大意就是收在高祖劉邦病危的時候,有人告訴高祖劉邦說樊噲夥同呂后想要造反。

高祖劉邦聽到後自然是大怒,於是就下令令陳平、周勃傳遞詔書,等到到了軍中,就直接將樊噲殺了。

《史記》中原文是: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

故事的高潮來了,陳平、周勃接到了高祖劉邦的詔書以後,正常的出發,但是陳平在和周勃商量說:現在高祖劉邦現在正在氣頭上,如果我們真的將呂后殺了,劉邦後悔怎麼辦,如果我們殺了樊噲,樊噲可是呂后的妹夫,這樣你感覺我們會有一個好的結局嗎。

《史記》中原文是: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

大意就是說樊噲有很多的功勞,還是高祖劉邦的故人,又是呂后的妹夫,屬於皇親貴族,如果我們殺了,以後高祖劉邦後悔了,我們結局可能就悲劇了。

這裡我們注意一下,陳平不自覺的已經將呂后的態度加進來了,這裡足以說明呂后在朝中的影響力,即使是陳平周勃這樣的權臣,已經不可能忽略呂后的存在的。

後來在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更是逐步的掌握了朝中的權利,呂后的勢力正在一步一步的壯大。

實際上戚夫人母子的悲劇是必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答案是沒有的,特別是在高祖劉邦死後,朝廷處於一個比較短暫的動亂期。

漢惠帝雖然是正統的皇帝,但是漢惠帝的個性比較溫和,呂后強勢的性格令漢惠帝在朝局中的存在感很差,不能夠完全的對朝局進行把控。

這個時候的朝局可以說是呂后一人獨大,朝局中所有的事情基本都要徵得呂后的同意才能正常的執行下去。

這就是呂后和戚夫人之間的勢力的對比。

所以說戚夫人之死就是死於戚夫人太過單純了,以為高祖劉邦寵愛自己,就可以得到一切。

再加上戚夫人曾經威脅到了漢惠帝劉盈的地位,也就間接的威脅到了呂后的利益,雖然漢惠帝本人對此不感冒,但是強勢的呂后可不能對此坐視不理。

兩種因素的疊加,也就造就了戚夫人悲劇的結局了。

為什麼戚夫人受到那樣的虐待,群臣都默不作聲呢?

我們想一下戚夫人被虐待的時間,那是在高祖劉邦死後,漢惠帝執政的期間。

前面我們說過,呂后的性格強勢,在朝中又有勢力,再加上漢惠帝的性格比較柔弱,群臣雖然知道呂后的手段很殘忍。

但是封建時代殘酷的現象就是在此,如果群臣替戚夫人打抱不平的話,在呂后的眼裡就會認為他們是戚夫人的勢力。

那麼按照當時呂后的勢力,當時朝中沒有一個大臣可以和其抗衡,甚至就連漢惠帝都沒有辦法管控自己的母親。

那麼這些說情的群臣最後的結局就是被呂后殺害,所以群臣就保持沉默,不是因為呂后做的是對的,僅僅是因為這樣做可能損害自己的利益。

說白了,如果說戚夫人勝利了,將呂后殺害了,也許群臣也是會保持沉默的,這就是現實。

如果說戚夫人死亡是因為戚夫人不值得群臣冒險營救,但是對於皇帝的冊封來說,群臣是佔據了正統的大旗。

有人說可能是群臣確實是不知道,對不起可能要打這部分朋友的臉了。

《史記》中明確的指出了,群臣是知道呂后冊殺了後宮美人,然後搶走孩子當作孝惠皇帝的兒子冊封為太子的。

原文是: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

群臣為什麼明明知道這些孩子不是孝惠皇后生的孩子,這種涉及到江山根本的事情,還是保持緘默呢。

其實這個答案也是很簡單的。

那就是群臣不敢說,因為曾經宰相王陵以呂后冊封呂氏家族的人為王違反白馬之盟,最後被逐漸的邊緣化,離開了朝局的中心。

從王陵的是結局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呂后對於朝局的把控已經很強了,說白了就是呂后就是皇帝,那些所謂的皇帝,不過就是呂后留給大臣們最後的一點顏面吧了。

如果呂后真的想要登基的話,群臣可能真的沒有勢力去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

所以這裡答案就出來了,為什麼這種涉及到江山的事情,群臣還是沉默了。

說的高大上一點是為了江山的穩固,但是說白了就是因為群臣此時已經失去了反抗的能力,都在極力的保全自己。

實際上封建時代外戚和皇室、群臣之間的鬥爭一直都是存在的,當某一方強大的時候,另外兩方就會抱團,最後扼殺那一方勢力,令朝局達到平衡。

同樣也正是這種不停的內耗,導致了封建時代的國立發展雖然有高潮期,但是朝代整體處於一種內耗的狀態。

這也是封建時代必定滅亡的重要的因素。

還有就是群臣對於呂后的種種的暴力行為的沉默,實際上是對於封建王權專職統治的沉默,即使明明知道這些事情是暴行,但是仍然保持沉默,保全自己。

這也是封建時代必然會衰落的一個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