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敗者為寇,為何他雖敗猶榮,留下了千古名將的美名!

自古而來,勝者是王,敗者是寇,不論過程如何,人們最後看到的都只有勝利的那一個,敗者從來都是被人遺忘的。但是有一個例外,他雖敗在了敵人手下,最終更是以自刎為結局,但他的美名卻得到了後世人千古的傳頌,這個人就是項羽。

他身為楚國名將的後代,其武力值和在軍事上的天賦可謂是十分出眾了,少年的他已經一手掌控了項家軍,神勇名聲所傳已遠。後來在大澤鄉起義後,他勇敢揭起了義旗,帶領項家軍渡江而去響應,在陳勝等人的起義失敗以後,他自立為楚霸王,以楚國的後代懷王為義帝,再次為破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秦帝國被滅了以後,他與沛公之間的帝王相爭極其激烈,他本在多次的戰爭中都佔據著有利的地位,沒有想到的是最後卻還是敗給了屢屢落在下風的劉邦。失敗後的他與所剩的部將逃至烏江,不願丟下生死兄弟的他,甘願在江邊自刎而死。

自古敗者為寇,為何他雖敗猶榮,留下了千古名將的美名!

至此楚、漢相爭就落幕了,昔日風光的霸王自刎了,而沛公則成了新王朝的開國君主。後世人對兩人的看法也是一直爭論不下,總的來說,落於失敗之地的項籍並沒有被太多的人所否定,反而是被很多名家所讚揚和歌頌,更是有著千古名將的美稱。至於為什麼他能夠得到如此的美名,還是與他本人有很大的關係,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擅長管理士兵的人,也不善於用人,這也正是他落得失敗結局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古敗者為寇,為何他雖敗猶榮,留下了千古名將的美名!

首先重要的一點是他確實是一個出眾的軍事家,在軍事上的造詣恐怕是很少有人能夠與之相匹敵。他從小學習兵法,在這上面的研究和見解還是比較深入的,當然了他小小年紀就能夠帶兵去打戰,也是為他的軍事理論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對兵法的學習和打戰的實踐使得他在軍事上很有見解,常常助他奪得勝利。歷史上較為著名的幾場戰役,諸如鉅鹿、彭城的戰役就是出自於他手。

自古敗者為寇,為何他雖敗猶榮,留下了千古名將的美名!

在鉅鹿一役之中,他憑藉自己的神勇和謀略,大敗了秦軍的主力,也是這一戰成就了他。他霸王的名號引來了許多諸侯的投奔和歸附,使得他的實力大大得到了提高,也算是徹底坐穩了霸王這個位置。其後滅掉秦軍以後,前來歸附的人就更多了,這時他手下就已經有了四五十萬的兵力,可以說是眾望之所歸了。為什麼能夠這麼多的人所追隨,就已經足以說明了他本身的個人本領和魅力。

自古敗者為寇,為何他雖敗猶榮,留下了千古名將的美名!

其次是他正直重義的性格。從古而今,能夠被人們成為英雄的人從來都不是那些坐在權力最頂端的人,而是這些有豪邁氣概、不畏生死的人。而這樣的人就很少有能夠真的在權力上玩轉得來的了,由此來說,項羽玩不來權力這樣的遊戲, 他本身的性格就註定了他無法成就帝業。在宴會上,他本是打算殺了劉邦,但在其解釋一番了以後他就放棄了這個念頭,其中一方面是因為形勢問題,殺了劉並不容易,而另一方面就是他本身正直的性格無法讓他下得去手。

自古敗者為寇,為何他雖敗猶榮,留下了千古名將的美名!

當他與部將們被逼至垓下時,他沒有選擇逃跑而是與實力差異較大的敵人搏殺,在他有機會儲存性命以待將來再奮起時,他還是選擇了與他的兄弟們共生死。也許在後世的一些人看來,他不選擇存活而是自刎於江邊的行為是懦弱、不理智的行為,不過我覺得,正是他這樣寡敢的行為才最終造就了一代千古名將,一個永世存留的英雄形象。若是他選擇了逃離,即便最後他重拾實力再來,即便他贏得了最後的勝利,當上帝王的人成了他,可能今天就不會有那麼多傳頌他的人了。

自古敗者為寇,為何他雖敗猶榮,留下了千古名將的美名!

能為帝王的人不一定需要是英雄,英雄也不一定說就能夠成為帝王,做君主更多的是需要政治的謀略,這可能正是黑暗一些的。而對於英雄來說,既能被稱為英雄,他必然擁有正直的性格,至少不會是狡猾奸詐的人。對於項羽這個人,我們更多認可的是,他是一個偉大的英雄,其氣概是不俗於常人的,他那出色的才能和出眾的實力已經深刻入心。所以即便最後是失敗的結局,卻從不影響他在人們心中是一代千古的名將的形象。

自古敗者為寇,為何他雖敗猶榮,留下了千古名將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