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殯時,啥人走在棺材前面?啥人走在棺材後面?還有啥人不宜去?

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從呱呱墜地到漸漸地老去,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死如燈滅,當嚥下最後一口氣後,兒女們便會立即著手操辦喪葬事宜了。

喪葬是人生之大悲,也是一種傳統文化。“喪”是指哀悼死者的禮儀,“葬”是指死者遺體的處置方式。其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弔唁、接三、出殯、落葬等。

這裡,咱們重點聊聊出殯的那些事兒。

出殯時,啥人走在棺材前面?啥人走在棺材後面?還有啥人不宜去?

一般來說,人去世停喪三天後就要出殯了,弔唁停喪的靈堂也隨之撤了,花圈、紙紮等一系列祭品全部裝在送葬的車上。

這時,長長的出殯隊伍已經列好了。依據老輩人的規矩,出殯的隊伍排序是很有講究的,啥人走在棺材前,啥人走在棺材後是一點也不能含糊的。

通常來講,排列應以長幼有序,先男後女為基本原則,男孝子走在棺材的前面,女孝子走在棺材的後面。

男孝子打頭的稱為“主喪孝子”,即披麻戴孝手持招魂幡的長子。為防止悲痛過度引發意外,左右有同輩親屬攙扶。母喪就由姨娘家的表兄弟攙扶,父喪則由叔伯家的堂兄弟攙扶。

若是長子早逝,便由長孫接替“主喪孝子”。故此,民間有“頭孫頂一子”的說法兒。緊跟著便是捧靈位的“副喪孝子”,應由次子或次房孫子擔任。

接下來,便是已故老人的其他兒孫以及族內不出五服的侄子侄孫,還有就是外戚的後輩子孫了,再往後則是女婿一干人等了。

出殯時,啥人走在棺材前面?啥人走在棺材後面?還有啥人不宜去?

棺材後面的排列順序與前面大致相同,長兒媳打前頭,其次便是長女了,左右兩邊也有女眷攙扶,再往後就是次媳次女和眾女孝子們,以及前來送別的親朋好友了。

由此可見,出殯隊伍的排序其實是和遺產繼承權有著密切關係,因為長子是家族中最主要的繼承人,自然長子是主喪孝子的不二人選。女婿只能算是親戚,屬於陪襯的角色。

起殯時,也就是棺材被八個壯漢用四條喪槓抬起的一剎那,跪在棺前的主喪孝子會將守靈時用來燒紙錢的瓦盆狠狠地摔在地下,俗稱“摔老盆兒”,摔得愈碎越好。

隨著盆碎聲落,主喪孝子站起來扛起招魂幡,引領著出殯隊伍向墳地緩緩而行。由於墳地大都位於偏遠之處,厚重的棺材抬起來非常吃力,途中切記不可落地的。

據說民間有“慈棺落地為不捨,兇棺落地為不甘”的說法兒。當然,若是感覺體力不支吃不消了,換換人手還是可以的。

一路上放鞭炮、撒紙錢,吹鼓手們奏起低沉的哀樂,被人攙扶著的孝子孝女們悲痛欲絕,嗚咽不止,步履蹣跚沉重,整個隊伍的氣氛顯得凝重而肅穆。

到了墳地後,棺材也是不能落地的,需要用兩條木凳架起來。墓坑是提前挖好的,但不能立即放下去棺材,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孝子孝女們則在墳地前長跪不起。

出殯時,啥人走在棺材前面?啥人走在棺材後面?還有啥人不宜去?

大家夥兒在先生的指揮下,齊心協力用粗壯的麻繩將棺材一點點放置墓坑,調整好方位,再按照習俗擺放上相關的陪葬物就可以填墳了。

主喪孝子填下第一鍁土後,其他的孝子們以及幫忙的親朋好友開始填土。填土的過程中,累了把鍁放到地下即可,不能傳給別人,也不能從別人手裡搶過鍁的。

墳頭堆起來後,所有前來送葬的人再行“告墳”禮,將花圈、紙紮之類的燒盡,出殯下葬的儀式差不多就結束了。

從墓地回來後,事主會在飯店擺上幾桌酒席酬謝大家,門口會放置一盆清水和一把菜刀,每個人洗下手翻下刀面,寓意刀割水洗,除去晦氣,圖個吉利。

另外,身體虛弱以及久病不愈的人不宜參加出殯活動,因為墳地陰氣太重,恐對健康不利;再者剛過門的新媳婦或者有孕在身的女性,同樣不宜前去,容易犯衝招災。

說了這麼多的老規矩,雖說是人之孝道的一種體現,但我還是覺得與其喪事大操大辦,不如生前多多盡孝,床前一碗水,勝過墳前萬堆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