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立嬰兒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瞬間就答應了

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生下胤礽的時候發生難產,結果因為醫療條件所限,保全了胤礽,而其母親赫舍裡卻死了。

赫舍裡的孃家可不簡單,爺爺是康熙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索尼,父親則是索尼的兒子索額圖,顯赫的家族背景是赫舍裡登上皇后的先決條件。當然,有史料證明,康熙帝與這位赫舍裡的感情也十分不錯。

周培公,在正史裡面只是一個微末小吏,但是在《康熙王朝》裡搖身一變成為康熙的重要漢臣,輕率幾千家奴,滅了吳三桂的大功臣,後被康熙貶駐盛京。這位漢臣是吸漢文化長大的人,對封建王朝的權術政治思想看得透透的,大清已經立國多年,從皇太極之後就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對於明朝的政治體制幾乎是全盤接受。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立嬰兒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瞬間就答應了

康熙自小聰明,當然也是受漢文化侵染很重的一位皇帝,對於帝王權術玩弄的一套一套的。

所以,當赫舍裡死不閉眼的時候,周培公卻暗示康熙,立胤礽為太子。這麼重大的決定,連基本的討論和程式都沒有,且關乎國本的重大事宜,康熙為什麼瞬間就言聽計從了呢?

這不得不說明,康熙與周培公之間是有著某種默契,或者是說康熙在國本問題上早就有深思熟慮的考慮,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清入主中原,以一佔比不足百分之一的少數民族能夠統一全中國,統一佔比百分之九十的漢族,不可謂沒有他的先進之處。而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這種原始的帶有民主色彩的政治制度,就是早期女真族能夠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皇太極被推舉為上女真汗位,隨後皇太極建立大清,在意識到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後,皇太極逐漸全盤接受明朝的政治體制,八旗制度這這種衝擊下逐漸淡化為議政王會議制度,皇太極死後,由於八旗旗主勢力的逐漸強大,逐步影響和威脅到皇權,推舉制度在旗主勢力的妥協下發生質變,順治帝福臨就是這種妥協的產物,可以說,皇權在勢大的八旗旗主面前,變得岌岌可危。這種形勢,經歷到康熙繼位。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立嬰兒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瞬間就答應了

如果不解決這樣的問題,皇權淡化,八旗勢大,八旗就有可能因為爭奪權力和地盤,再生戰火,生靈塗炭。對於這一點,康熙是再清楚不過,當初,康熙的繼位就是在孝莊太后和諸王、大臣在折中的情況下,推翻了順治打算傳位兄弟的計劃,將康熙玄燁推上帝位的。

康熙是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的。周培公自然也清楚這一點,皇權要是得不到加強,八旗勢力做大,最終政權不穩,就很難控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周培公暗示立胤礽為太子,是很合適宜的,加之胤礽皇后所生,屬於嫡出二長子(長子已死),和漢族王朝立皇太子如出一轍,有章可循,對於加強皇權,提升皇權地位有百利而無一害。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立嬰兒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瞬間就答應了

康熙此舉有效的化解了後嗣皇權與旗主權力的矛盾,並建立起皇權的絕對地位,對於康熙平三藩,收臺灣等大有好處。

另外,一個假朱三太子楊起隆三郎香會勢力龐大,康熙不是不知道,“太子”之威如此強大,康熙不可能無動於衷。也是因為如此,康熙殺死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以絕後患。在這種思維下,康熙當然也知道,自己建立起太子制度是何等重要,所以,立胤礽為太子,既是他的棋局,也是他強化皇權政治的需要。

至於以後的結果,發生太子胤礽兩立兩廢,九子奪嫡等情況的發生,那是後話。至少,在開始,康熙是這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