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一場動亂走向衰落!

亦思巴奚戰亂是發生在元末泉州的,由波斯人組成的亦思巴奚軍發動的叛亂。元末泉州的波斯人僑民組建有自己的民兵武裝,亦思巴奚則取名于波斯語“民兵”的音譯。

由於元朝對各民族實行分等級統治,原本土生土長的漢族人被列在了蒙古人和色目人之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所以自元朝建立開始就時有叛亂髮生。而泉州居住的漢人屬於第四等的南人,因此階級矛盾更加突出。而波斯人的亦思巴奚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組建起來的,起初亦思巴奚軍是為元朝政府服務的。

這裡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一場動亂走向衰落!

波斯人當時僑居泉州,算是泉州人數比較多比較強的一個外來民族。波斯人中的富商比較多,所以自亦思巴奚軍組建後,到後來波斯人成了泉州的實際控制者。雖然波斯人也跟當地的漢人通婚,但卻保持著自己本民族的信仰和語言。

元末局勢動盪,在這種背景下波斯人也想趁機搞內亂,然後從中取利。於是長達十年之久的亦思巴奚戰亂便發生了。亦思巴奚戰亂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357年至1361年間,由賽甫丁、阿迷裡丁組織叛亂。第二階段為1362年至1366年,由掌握泉州市舶的那兀納勾結蒲壽庚的後代發動叛亂。亦思巴奚戰亂對泉州以及泉州港的破壞極為嚴重。宋元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是亞洲海洋經濟最有活力的區域之一,而這個區域的龍頭就是泉州,泉州航海貿易的發展離不開泉州港。泉州港當時是亞洲乃至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曾經繁榮一時。

這裡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一場動亂走向衰落!

然而繁榮的泉州港口,卻因為波斯人發動的亦思巴奚戰亂陷入了極度衰敗。隨著泉州港的衰敗,泉州乃至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航海貿易從此失去了活力。隨著航海貿易的緊縮,直接導致了海盜的產生,因為海盜到了明朝直接實行了海禁。因為海禁,中國從此失去了和世界交流的視窗。中國兩宋時期的社會活力以及科技發明,也因為海禁從而停滯不前。可以說泉州港的毀壞,直接改變了中國歷史日後的走向。中國這個東亞大國,從此開始了閉關鎖國四百多年曆程。

這裡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一場動亂走向衰落!

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從此也失去了昔日的光澤。這座昔日福建最大最繁華的海濱城市,從此在中國歷史上便沒再找回曾經的地位。一個港口,一座城市,一場動亂。中國的海上貿易從此陷入了衰落,直到明清時期可以說落到了塵埃裡。

這裡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一場動亂走向衰落!

波斯人發動亦思巴奚戰亂是為了攫取利益,然而最終的結果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亦思巴奚戰亂破壞的不僅僅是經濟,還有文化。不僅造成了生靈塗炭,造成了飢餓,而且導致了民族之間的仇殺。亦思巴奚戰亂,最終遭殃的還是生活在泉州的色目人。

只是泉州港的破壞,對中國歷史日後的影響之大,的確讓人匪夷所思。聽上去或許有些誇大,但細細的分析下來,一環扣一環,歷史到了明朝真的就朝著閉關鎖國的方向延伸了四百多年。這四百多年的小國寡民生活,直接讓中國在四百多年後淪落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得不忍受一百多年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