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亞歷山大大帝進攻中國,中國能不能擊敗馬其頓方陣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打到印度之後繼續前進,進攻當時的中國,遭遇到戰國七雄之一的秦軍。雙方之間的戰爭誰勝誰負?當時的秦軍能不能擊退馬其頓方陣呢?

當然這一幕並沒有在真實的歷史上發生,我們只能嘗試透過對當時雙方的兵力,戰鬥力和後勤狀況,去假想一下這個並不存在的兩大古文明之間的碰撞。

亞歷山大大帝是世界史上有名的軍事的強人,他是馬其頓國王,也被稱之為亞歷山大三世。在西方歷史上,他和漢尼拔、愷撒、拿破崙並稱為四大軍事統帥,更有人將他列為這四大軍事統帥之首。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大帝進攻中國,中國能不能擊敗馬其頓方陣

亞歷山大大帝少年時跟著著名的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學習,16歲就代替父親實質上統治者馬其頓。公元前336年,他的父親腓力二世遇刺身亡,20歲的亞歷山大正式登上王位,開始了他輝煌壯闊的征伐史。

亞歷山大縱橫沙場,擊破併吞並了波斯帝國,橫掃小亞細亞、中東、伊朗高原,佔領埃及,甚至打到了印度。雖然亞歷山大大帝只活了33歲,但是他用13年的時間征服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他的帝國西到希臘、馬其頓,東部邊界抵達了印度河流域,南至尼羅河第一瀑布,北方來到錫爾河,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而跟著亞歷山大一起彪炳史冊的是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是從希臘重步兵方陣基礎上改良而來,經過亞歷山大這位軍事天才的改造,成為當時戰場上讓敵人聞之色變的傳奇。

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馬其頓方陣的構成。馬其頓方陣之下,士兵的角色分為四種,分別是常備兵、輕裝步兵、騎兵和輔助兵。常備兵的數量最多,武器是馬其頓長矛和圓盾,著重甲;輕裝步兵的矛更短,盾牌則更大,盔甲重量相比常備兵來說更輕,作戰的機動性更強。年輕的貴族組成重灌騎兵,同樣手持馬其頓長矛。而輔助兵則以標槍、弓箭或石塊作為武器,他們的甲冑很輕或者說不披甲。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大帝進攻中國,中國能不能擊敗馬其頓方陣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之中,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是一個營,1024人為一個團,4096形成一個初級方陣。而一個滿編的初級方陣還有 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加起來總攻8192人。四個初級方陣組成一個聯合方陣,人數大約在32000人左右。這也是亞歷山大遠征軍的經典配備。

在亞歷山大所處的那個時代,西方世界的軍隊大部分還處在雜亂無章的人海戰術裡。而馬其頓方陣的優勢恰恰完美地碾壓這種混亂的戰術。馬其頓方陣的長處在於不同兵種間的協同作戰。馬其頓方陣作戰時,密集的長槍陣拖住敵人的主力,當敵人主力來進攻之時,就會陷入和長矛的纏鬥之中。當兩邊纏鬥之時,馬其頓方陣中的重騎兵再尋機殺出,就如一柄鐵錘突然出現,狠狠地砸向敵人。敵人被突如其來的騎兵沖垮之後,面對密密麻麻前進的長矛陣,幾乎很難再有還手之力,剩下的只是什麼時候崩潰的問題。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大帝進攻中國,中國能不能擊敗馬其頓方陣

亞歷山大大帝將馬其頓方陣和相關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在伊蘇斯戰役中,波斯大軍正是將主力都放在中央,無奈地被馬其頓方陣纏住,抽身不得,最終不得不吞下失敗的苦果。

亞歷山大大帝正是依靠這樣的軍團和戰術,才將戰火一路燒到了印度。而有一種說法認為亞歷山大大帝原先的目標其實是中國,並不是印度,只是因為走錯了路才來到了印度。

我們暫且不去考慮這種說法是否可信,我們就當作開一次腦洞:假如亞歷山大大帝真的來到了中國,那麼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呢?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打到了印度,在印度河以東擊潰了印度國王波拉斯的軍隊。隨後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

真實的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就此止步。並非他不想再進一步,實在是手下的將士們征戰太久, 由於對印度的氣候不適應和軍中瘟疫流行,開始拒絕前進,要求回家。他們舉行集會,甚至譁變。最後亞歷山大大帝不得不下令班師回國。而這也是他離中國最近的距離。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大帝進攻中國,中國能不能擊敗馬其頓方陣

假設亞歷山大大帝要進攻中國,他最有可能也是成功機率最大的路線就是:翻越帕米爾高原,透過阿拉山口、經過天山北麓,向東進入河西走廊、再穿過河西走廊進入現在甘肅南部

而這一條路雖然有可能走通,但是這條路不是高原雪山就是荒涼的大漠。自然條件極為惡劣,而且這條路上還有一眾西域小國,對了還有匈奴呢。亞歷山大大帝在這條崎嶇的道路上,不僅要和大自然為敵,還要沿途和各類敵人作戰。

而且選擇這條進軍路線,馬其頓軍隊的後勤將受到嚴峻的考驗。亞歷山大大帝本身進攻印度時就只帶了3萬多人的軍隊,如果這時加上印度各土邦的僕從軍,湊個10萬應該還是可以的。那麼這隻10萬人的軍隊一路上的軍糧和馬匹的口糧是個龐大的數字,指望印度運糧不現實。這條路線上有很多無人區,即使碰到一些小國也無法供養這一支龐大的軍隊,所以亞歷山大大帝無法在沿途方便地獲得大量補給,更無法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

最後經過艱苦的跋涉,這支遠征軍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抵達了中國。那麼這個時候,等待他們的對手又是誰呢?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大帝進攻中國,中國能不能擊敗馬其頓方陣

這個時候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疲憊的遠征軍們將碰到是秦惠文王的秦國。秦惠文王嬴駟治下的秦國,此時正處於蓬勃的上升階段。此前商鞅變法把秦國打造成一個強大的國家,秦惠文王雖然車裂商鞅,但是並沒有廢止商鞅的諸多政策。秦國繼續沿著商鞅設計的道路高速發展,而秦惠文王帳下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等善戰名將。

當時的秦軍恰恰是一支渴望戰鬥,渴望立下軍功的強軍。荀子曾經如此描述:“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隱之以阸,忸之以慶賞,?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鬥無由也。”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時秦國老百姓想要出人頭地,只能透過上陣殺敵立下軍功,才能有機會改變自己和家庭的階層地位。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秦軍對於戰功的渴望可以說是深深地刻在血液之中的。

亞歷山大大帝來到中國,這一路苦頭吃盡,必然存在一定量的減員,10萬之眾必然是不夠的了。而且勞師遠征,士兵疲憊不堪,厭戰情緒到達頂點。而當面之敵是一個正在冉冉上升的新興強國,這個國家坐擁主場之利,後勤供應充足,以逸待勞,20萬秦軍常備軍有著強烈的戰鬥慾望,正巴不得從你們身上撈撈軍功。當時的秦國如果有需要,應該還能再動員20萬人。這樣兩支軍隊相遇,後勤、人數和士氣孰高孰低已經是一目瞭然了。

戰國時期,各國已經從車戰時期轉向了步兵和騎兵配合的體制。這時的秦軍有車兵、步兵、騎兵和水軍。步兵同樣是主力,同樣有大量的長矛手;此外還有秦軍還有精良的騎兵,以弓箭為主要武器。而馬其頓方陣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無法有效防禦密集箭矢,而這一點恰恰正是秦軍的優勢所在。弓箭遠端打擊歷來就是古代中國軍隊的特長。即使面對馬上打天下的匈奴大軍,秦軍的弓箭也夠對面喝一壺的,更不用說行動緩慢的馬其頓步兵了。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大帝進攻中國,中國能不能擊敗馬其頓方陣

秦軍極有可能採取的戰法是,以逸待勞,等待對方主動攻擊(亞歷山大似乎也只能主動出擊,因為他耗不起)。當馬其頓的騎兵越陣而出之際,秦軍密密麻麻的弓箭將給騎兵以有效的殺傷,首先廢掉馬其頓的機動力量。隨後重型戰車再對方陣發起衝擊。雖然戰車面對騎兵時,笨重不靈活的缺點暴露無遺,但是現在戰車面對的是更遲緩的步兵方陣啊!結果很可能就是亞歷山大引以為傲的馬其頓方陣被戰車衝得七零八碎,最後只能敗下陣來。

而亞歷山大遠離本土作戰,基本無法對兵員和裝備進行補充,就是打一次少一次。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亞歷山大大帝而言,首戰即決戰。秦軍如果敗了,還能重新動員,補充士兵和武器裝備。而亞歷山大大帝失敗了,去哪裡補充?

總結一下,亞歷山大大帝如果要進攻中國,那麼不管是在軍隊後勤、軍隊士氣還是具體戰法之上,他都不佔優勢。對於他來說,極有可能收穫一場徹頭徹尾的慘敗。兵敗如山倒之下,亞歷山大大帝要想全身而退都很難。

全文完

好文推薦

建國73年,人口增加800多萬,以色列哪來這麼多猶太人?

志願軍1個排0傷亡,擊斃215名美軍繳獲6門大炮,怎麼做到的?

和親只有嫁出去,沒有娶進來,為何漢唐皇帝不娶異族公主?

李白一輩子沒怎麼工作過,整天遊山玩水,錢從哪來?

曾國藩,一生吃過五次大虧,第五次如何讓他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