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接受敵人10萬人以上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接受敵人10萬人以上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提起唐初名將薛仁貴,很多人受《薛仁貴徵東》等演義小說影響,以為這是個被小說神化、誇大的人物。

其實,演義小說把薛仁貴神化為白虎星降世,反而弱化了人們對薛仁貴的認識。

歷史上薛仁貴的所作所為,絕對超出你的想象。

不是神話,卻是神一樣的表現。

薛仁貴是山西絳州龍門人,天生神力,以耕種為生,到了30歲,家裡窮困堪。薛仁貴認為是祖墳風水不好,打算透過遷移祖墳以轉運。妻子柳氏勸他說:“大丈夫要懂得抓住時機,現在天子御駕親征遼東,正需要猛將,你有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

薛仁貴壯其言,從之。

世上許多事理就這樣,如果一個人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可能就會寂寂無聞地渡過一生,連坨臭狗屎都不是。而一旦找到了合適自己發展的領域,不亞於如魚得水,怎麼來怎麼有。

薛仁貴到了戰場上,很快就脫穎而出。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3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唐軍統帥劉君邛陷於敵人重圍之中,眼看就要束手就擒。值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殺入,驚豔亮相,輕而易舉地完成了百人斬,成功地上演了自己的個人處子秀:他將一高句麗將領首級懸掛於馬上,敵人睹之膽寒,紛紛易闢。

此戰,只是一名普通小兵的薛仁貴名揚軍中。

僅僅一月之後,薛仁貴再有驚爆眼球的表現。

高句麗大將高延壽、高惠真率軍20萬在至安市一帶依山設防,抗拒唐軍。

唐太宗親臨一線,居高指揮。

諸軍知道天子掠陣,士氣空前高漲,無不傾力表現。

為了搶鏡,薛仁貴特意穿了一身耀眼的白衣銀甲,手持方天畫戟,腰挎兩張弓,單騎衝陣,不要命地殺入敵人20萬大軍的大陣裡,來回衝殺,反覆切割,愣是把敵人的陣型打亂。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接受敵人10萬人以上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唐太宗神飛色動,連聲喝彩,揮軍掩殺,一下子就把高句麗軍擊潰了。

戰後,唐太宗專門指定要見白袍戰將,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並提升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不過,隨著戰事推進,到了深冬,唐軍征衣單薄,糧餉難繼,只好班師。

唐太宗悵悵然地對薛仁貴說:“跟隨朕開國打天下的豪傑猛將都老了,難堪遠征大任,一直想選擢驍雄之士以託付守護江山重任,現在看來,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了。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唐太宗認為,遼東百萬領土尚且比不上薛仁貴一個人有價值,這評價也是沒誰了。

可惜的是,唐太宗沒能看到薛仁貴之後的神奇表現了。

顯慶三年(658年),薛仁貴隨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再徵高句麗。

薛仁貴負責打頭陣,一舉攻克赤烽鎮,斬首400人俘100餘人。

隨後,又擊潰高勾麗大將豆方婁所部3萬人,斬首2500級。

次年冬,薛仁貴敗高麗大將溫沙門激戰於橫山(今遼陽附近華表山),又於石城單騎陷陣,生擒高句麗神射手。

在石城之戰中,高句麗的神射手,連施冷箭,射殺唐軍十餘人。薛仁貴目眥盡裂,策馬衝陣,猶如離弦之箭,避開高句麗人射來的箭矢,將那神射手生擒於馬上,兩軍將士睹之,驚為天神。

這年12月,薛仁貴北上黑山擊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回京獻俘。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接受敵人10萬人以上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龍朔元年(661年)10月,鐵勒進犯唐邊。唐高宗授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總管出征。大軍開撥前,唐高宗設宴餞行,故意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一笑應命,置甲取弓試射,但見絃動箭飛,火星飛濺,箭竟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喜,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壯其行色。

龍朔二年(662年)2月,回紇鐵勒九姓突厥(九部落)聚兵十餘萬人,恃天山(今蒙古杭愛山)設險阻擊唐軍。

在這兒,薛仁貴書寫了他軍事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代表作——三箭定天山。

交戰時間是該年三月初一。

鐵勒十數員大將出陣搦戰,薛仁貴連發三箭,鐵勒三員大將綴馬而亡。

鐵勒大軍震怖色變,薛仁貴揮軍掩殺。

鐵勒軍陣腳大亂,紛紛下跪求降。

因為無從安置這十餘萬人,薛仁貴做了一件古今名將所不齒的醜事,竟將之全部坑殺。

回紇九姓突厥受此重創,迅速衰落。

薛仁貴將鐵勒首領葉護三兄弟押解回京獻俘,世間流傳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消除了北患,乾封元年(666年),薛仁貴再回到高句麗戰場,又華麗麗地上演了一次單騎百人斬,解新城之圍,除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績之困。

次年10月,薛仁貴率3000人與高句麗主力部隊(有書記載高句麗軍出戰士兵多達20萬)會戰於金山(今遼寧本溪東北之老禿頂山),薛仁貴率部斬敵首5萬餘,為金山之戰奠定了勝局。

為此,唐高宗親筆寫詔書慰勞薛仁貴。

11月,薛仁貴又率2000玄甲騎兵奔襲扶余城,斬敵二萬有餘,順利攻佔堅城扶余,驚嚇得餘川中四十多座城市望風而降。

薛仁貴之名威震遼海,成為了高句麗心頭的魔咒,聽到就心驚肉跳。

次年6月,薛仁貴下平壤,高句麗國滅。

唐軍班師後,薛仁貴負責留守平壤,封右威衛大將軍、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

非常有意思的是,薛仁貴治理遼東期間,史書說“(薛仁貴)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高麗士眾皆欣然忘亡。”高麗人不但沒有記恨薛仁貴,也忘記了亡國之痛,把薛仁貴當成了救世主。

也在這個時候,薛仁貴編撰了他的軍事著作:《周易新本古意》。

話說回來,薛仁貴終究是人,不是神,他也並非百戰百勝,從無一敗。

青海大非川之敗是薛仁貴平生最大敗跡,也是唐初戰史上的一大恥辱。

該戰的對手是新崛起的吐蕃,而薛仁貴年已61歲,倉促應命,又受郭孝恪的兒子郭待封的掣肘,以三萬人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今青海湖西布哈河)接戰吐蕃四十萬大軍,最終遭受到了平生第一次大敗。

饒是如此,薛仁貴仍予對方以重大殺傷,逼迫對方同意議和罷兵。

戰後論罪,薛仁貴差點被斬,幸虧唐高宗念其功大,法外開恩,貶為平民。

不過,自薛仁貴離開遼東,高句麗便發生了叛亂。

沒辦法,解鈴還須繫鈴人。

薛仁貴再次得到起用。

薛仁貴回到遼東,叛亂自動平息。

此後,六十多歲的薛仁貴在宦海中沉浮起落,先是被貶到象州,後因東突厥侵擾唐北境,又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檢校代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都督。

永淳元年(682年)冬,69歲高齡的薛仁貴頂風冒雪,帶病在雲州,即今天的大同一帶,阻擊突厥人。

突厥統帥阿史德元珍與薛仁貴狹路相逢,驚問:“老將軍是誰?”

薛仁貴答:“薛仁貴。”

阿史德元珍疑惑地說:“我們聽說薛仁貴將軍發配到象州,已經死了,怎麼又在雲州出現?一定是騙人!”

薛仁貴哈哈大笑,拿下頭盔,讓阿史德元細看。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接受敵人10萬人以上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阿史德元看見真是薛仁貴,立即下馬跪拜。

這是第二次有10萬敵軍向薛仁貴下跪投降。

但薛仁貴並未放過他們,揮軍逐殺,斬首一萬多,俘虜三萬多,繳獲牛馬無算。

這是薛仁貴最後一次大勝。

永淳二年(683年)3月24日,薛仁貴因病於雁門關去世,充滿傳奇的一生終於落幕,享年七十歲,被朝廷追贈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洽薊縣,今北京城西南)都督。

薛仁貴是對外族作戰的英雄,是中華民族不該忘記的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