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這首《燕歌行》,以多側面、多角度的反映邊塞戰爭一系列問題

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點選關注分享哦,你們的支援是小編前進的動力。

小編不才,卻願與各位小主分享自己的一些文章,感謝各位的捧場。

《燕歌行》高適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捉金伐鼓下榆關,旌蒲透迤碼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高適這首《燕歌行》,以多側面、多角度的反映邊塞戰爭一系列問題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成辛勤久,玉著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這首《燕歌行》,以多側面、多角度的反映邊塞戰爭一系列問題

高適此詩多側面、多角度的反映了邊塞戰爭的一系列問題。詩筆所觸及者,上自天子、將軍;下有士卒、徵婦。熔歌頌、譴責、同情、諷刺、相思、鄉愁、怨憤、希望於一爐,從而成為盛唐邊塞詩的力作。

“漢家煙塵在東北”以下四句,寫的是一段歷史史實。唐朝時期,東北邊防是唐王朝邊戰的重點,那裡的奚、契丹自開元十八年以後,由於其貴族內部的擅行廢立,以及唐王朝安邊政策的偏頗,使二藩叛亂頻仍,導致戰爭連年不斷。

高適這首《燕歌行》,以多側面、多角度的反映邊塞戰爭一系列問題

開元二十二年張守大破契丹,斬其王屈利及可突幹。開元二十六年契丹殘部死灰復燃並再次叛唐,張守珪再度奉命出征,縱橫馳騁,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破殘賊”、“重橫行”指的都是張守珪的輝煌戰功和其威武、悍、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與氣概。

“推金伐鼓下榆關”以下四句,寫軍隊出征時的雄壯氣勢,重點渲染廣大將士慷慨激昂,共赴國難,殺敵衛國的決心和豪氣。

高適這首《燕歌行》,以多側面、多角度的反映邊塞戰爭一系列問題

“山川蕭條極邊土”以下八句,寫的仍是一段歷史史實。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部將趙堪、白真陀螺假傳張的命令,逼令平盧軍使烏知義率領騎兵追擊叛奚於潢水之北,由於輕敵冒進,陷入重圍,敵軍如同暴風驟雨般的兇猛襲來,唐軍無險可守,死傷慘重。可此時,邊帥卻耽於酒色,沉迷於歌舞。

兩相對比,客觀上強烈押擊了封建軍隊不體恤士卒、極不公平的黑幕。而“大漠窮秋”、“孤城落日”等蕭條、荒涼的環境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戰場上士卒勢孤力盡、無法突圍的慘烈和悲壯。這一段,詩人兩次直抒胸臆,對戰場上的失敗做了本質上的分析。一、邊帥驕奢;二、邊將無能;三、邀功討賞;明確表示“左賢未遁旌竿折,過在將軍不在兵”。

高適這首《燕歌行》,以多側面、多角度的反映邊塞戰爭一系列問題

“鐵衣遠成辛勤久”以下八句,先說戰士久戍不歸,訴征夫思婦兩地相思,後說邊地苦寒,軍中緊迫。兩者都是古調常見的題材,但由於在這之前有大段血戰、死傷的描寫,因此,再讀“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殺氣三時做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詩句時尤感悲悽和顫慄,更能感覺家人對戍卒安危的牽掛是那樣的有理由、有道理,而不是無病呻吟,故作濃情。

“相看白刃血紛紛”四句,點明題旨,引人深思。它從士卒拳拳報國之心出發,揭示戍邊苦戰的戰士雖有男兒重橫行的英雄夢,但他們出生人死與邊將一心邀功討賞,想博取天子恩遇有著不可同日而語的差別。因為他們是衝在最前,撤在最後計程車卒,他們死了立功易,活著受勳難。

高適這首《燕歌行》,以多側面、多角度的反映邊塞戰爭一系列問題

他們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們既不懼生也不怕死,更不在乎名勳。他們作為軍人唯一怕的就是將帥不體恤士兵,為了一己私利,無謂地犧牲兵士的生命,讓他們做邀功討賞的墊腳石。

為此,他們“至今猶憶李將軍”,渴望古之良將復生帶領他們真正地為國戍邊。這是多麼情真意切的高風亮節,又是對腐敗無能、投機取巧的所謂將帥多麼深刻的嘲諷和批判。

該詩雖是針對張守珪、趙堪等人所作,但對當時甚至對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軍事戰爭都有普遍的意義。

高適這首《燕歌行》,以多側面、多角度的反映邊塞戰爭一系列問題

讀高適的詩,不要指望享受藝術的精巧,辭藻的華麗,情趣的優雅,因為高適不是一位為寫詩而寫詩的詩人。讀高適的詩,你可以感受盛唐人的性格,盛唐詩的特徵,傳統美學的陽剛,因為高適是一位為發表政見而利用詩的詩人。

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政治詩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著鮮明的立場,精闢的分析,清醒的洞察,準確的判斷,正是這一系列的真實才能,最終造就了一位“飛黃騰達”的詩人。說這些話不完全是談怎樣鑑賞高適的詩歌,更想對喜愛文學的朋友們說,詩人不都是“不得志”的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