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傳國9代,“謀逆”20餘次,為何大遼的皇權之爭如此頻發?

大遼帝國自907年太祖阿保機稱汗始至1125年天祚帝被金俘虜,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

然而有遼一代, 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爭鬥不斷, 以爭奪皇位為中心或權力的爭奪為目的的叛亂、謀逆頻繁發生,傳國九代,幾乎代代有“謀逆”之事發生。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治時期, “諸弟之亂”就爆發了三次:第一次發生在911年5月, 耶律阿保機的二弟耶律剌葛、三弟耶律迭剌、四弟耶律寅底石、五弟耶律安端謀亂;第二次起始於912年年10月,還是這四個弟弟;第三次發生在913年3月,又是這四個弟弟……

之後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皇后述律平和次子耶律德光逼走皇太子耶律倍,耶律德光順利上位。

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病死在罷兵北還的途中。太宗死後,在南征諸將擁立下,耶律倍長子耶律阮稱帝。但當時還有兩個人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一是遼太宗的弟弟耶律李胡,另一個則是遼太宗的長子耶律璟。

述律平得知耶律阮稱帝后,派遣耶律李胡攻打耶律阮,李胡大敗而歸。述律太后又親自率軍,雙方在橫河之橫渡對峙,幸虧耶律屋質勸和,最後達成橫渡之約。述律後與李胡被迫承認世宗的皇位。皇位又回到了耶律倍一脈。

大遼傳國9代,“謀逆”20餘次,為何大遼的皇權之爭如此頻發?

951年,強令南征的遼世宗被泰寧王耶律察割等乘機殺死於行宮,察割自立為帝,史稱“火神澱之亂”。之後太宗之子壽安王耶律璟平亂,殺察割、牒臘等。耶律璟即位,是為遼穆宗。

遼穆宗對近侍極端殘忍,常濫刑濫殺。969年,耶律璟被“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殺死。

穆宗死後,大臣蕭思溫、韓匡嗣、耶律賢適等人擁立遼世宗的次子耶律賢登位,是為遼景宗。遼景宗期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自此大遼帝位就留在了耶律倍一支。

當然,景宗年間也發生過叛亂,耶律李胡的兒子耶律喜隱分別於974年和980年叛亂,算上他在960年遼穆宗年間的一次,成功的完成了帽子戲法。

大遼中後期的謀逆主要是遼道宗耶律洪基年間的“重元之亂”。1063年,重元父子因歷史遺留問題(耶律洪基的父親遼興宗喝醉後曾許諾重元傳位給他),乘道宗秋捺之機發動叛亂。眾所周知,這場叛亂很快被英勇無敵的蕭峰大俠出手制止(並不是)。

大遼傳國9代,“謀逆”20餘次,為何大遼的皇權之爭如此頻發?

據不完全統計,大遼9代,“謀逆”竟然高達20餘次。中原王朝視“謀逆”為十罪之首,必死之罪。然而“遼之內難,與國始終”,為何大遼帝國的“謀逆”如此頻發呢?

景宗即位後,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大遼可以以景宗為節點劃分為前四代和後四代。前四代為“世選制”,後四代為“世襲制”。

前四代的“謀逆”大亂鬥主要受“世選制”的影響;後四代的“謀逆”事件更多的是家族之間明爭暗鬥、權臣弄政。

契丹古時,八部首領推舉一人為王,建旗鼓。每三年進行一次重新選舉,大汗被選舉的條件是“雄勇有謀”,如果能力不行則改選,如果能力被眾部認可就可以連任。這種“世選制”在很多史料中均有記載:

“先是,契丹之先,大賀氏??分為八部,每部皆號大人,內推一人為主,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舊五代史》卷157

“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契丹

世選制是契丹部落聯盟時期選任官長通行的法則。世選不同於世襲,它不是傳嫡立長,而是在世選之家的子孫中量才選授。契丹建國之前大汗和其他氏族社會的頭目原則上都是世選產生的。

清代歷史學家趙翼,就有過“遼初功臣無世襲而有世選之例。蓋世襲則聽其子孫自為承襲,世選則於其子孫內量才授之”的論述。

大遼傳國9代,“謀逆”20餘次,為何大遼的皇權之爭如此頻發?

志向宏遠的耶律阿保機當然不願做一個“立”三年就下臺的契丹汗,他的目標是統一契丹各部,建立一個強大的、世襲的、中央集權專制的契丹帝國。

於是,以韓知古、韓延徽等為首的漢人智囊團一起進言耶律阿保機不再“受代”。史載:

“韓知古、韓穎(延徽)、康杖(默記)、王奏事、王鬱皆中國(中原)人,共勸太祖不受代。”

就這樣,耶律阿保機在鹽池擺下“鴻門宴”,“伏兵其旁。酒酣,伏發,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

不久,耶律阿保機建元神冊,接受“大聖大明天皇帝”之尊號,登上了契丹遼國之帝位。

大遼傳國9代,“謀逆”20餘次,為何大遼的皇權之爭如此頻發?

然而舊有的選汗傳統仍然長期地左右阿保機及其後繼子孫對皇位繼承問題的實際處理。世選制並沒有因為太祖的“不受代”而消亡。

就拿“諸弟之亂”來說,按照傳統的世選制,諸弟都有被選為可汗的資格,就他們自身來講,他們是不忍失去這個資格的,所以要拼命爭取,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叛。

《遼史》記載,在“諸弟之亂”發生後,“上不忍加誅,乃與諸弟登山刑牲,告天地為誓而赦其罪。”中原王朝視為十罪之首的“謀逆”,在大遼居然就這麼輕易的赦免了。

雖然阿保機已經“不受代”,但在他心中還是認為世選制才是正途,“諸弟之亂”不過是正當的獲取皇位的途徑。所以阿保機對宗親貴族的反叛一再寬恕,不能給叛亂者以致命的打擊。

而這也是後來的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能夠三次“謀逆”的原因,直到耶律喜隱的兒子耶律留禮壽被北宋降卒擁立,才被景宗賜死。

遼代前期的“世選制”並不適合皇權專制體制,導致了在皇位繼承是時沒有相適應的承繼秩序,這就是遼代前期“謀逆”大亂斗的主要原因。

大遼傳國9代,“謀逆”20餘次,為何大遼的皇權之爭如此頻發?

景宗去世後,聖宗耶律隆緒在太后蕭綽以及韓德讓等人的幫助下成功繼位,嫡長子繼承製得以確立。蕭太后的臨朝使得遼國進入了全盛時期,而韓德讓等漢臣進入大遼權力的最高層,也使得源自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逐漸穩定下來。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均是嫡長子繼位。

大遼後期發生的“謀逆”已經從“世選制”的影響變成了後宮家族之間明爭暗鬥、以及權臣弄政等。比較有代表性的爭鬥是“欽哀之變”以及“重元之亂”。

蕭綽死後,由於遼聖宗缺乏統治經驗,蕭綽的侄女皇后蕭菩薩哥參與國政。1016年,宮人蕭耨斤生耶律宗真,喪子的皇后蕭菩薩哥將耶律宗真養為己子。蕭菩薩哥與蕭綽均是出自拔裡部,而蕭耨斤卻是出自述律氏。

大遼傳國9代,“謀逆”20餘次,為何大遼的皇權之爭如此頻發?

1031年,遼聖宗病死,長子耶律宗真即位,是為遼興宗。聖宗遺命蕭菩薩哥為皇太后,而宗真生母蕭耨斤卻自立為皇太后。之後蕭褥斤完全把持了政權,臨朝聽政,並害死蕭菩薩哥。

1033年,皇太后蕭耨斤與北院樞密使蕭孝先謀廢興宗,立少子耶律重元為帝,重元卻將陰謀報告了興宗。興宗與太后的親信耶律喜孫定謀,廢掉太后,幽禁於慶州,史稱“欽哀之變”。

因耶律重元有功,事後被宗真封為皇太弟,並在酒醉後許諾傳位給他。而這個許諾也給道宗挖了個大坑。

1063年,道宗秋獵太子山,住灤河行宮。重元與其子涅魯古發動叛亂,在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疑似蕭峰原型)、知北院樞密使事耶律乙辛等人的領導下,皇帝的宿衛士卒成功地抵禦了叛軍的進犯。役後涅魯古被殺,重元負傷,逃入大漠後自殺。

大遼傳國9代,“謀逆”20餘次,為何大遼的皇權之爭如此頻發?

灤河之變平息後,耶律乙辛專擅朝政,他誣陷宣懿皇后蕭觀音與伶人趙惟一通姦,導致蕭觀音被處死,構陷太子耶律濬謀反,使其冤死獄中,並試圖暗害皇太孫耶律延禧。最後試圖逃奔北宋,坐罪縊死。

之後又有天祚帝時期天祚二妃文妃、元妃的鬥爭,耶律淳建立北遼等等。可見,遼代中後期動盪的直接原因是家族鬥爭,派系鬥爭以及權臣弄政。

大遼傳國9代,“謀逆”20餘次,為何大遼的皇權之爭如此頻發?

遼朝“謀逆”事件頻發,尤其是前期受“世選制”影響對“逆臣”的寬鬆懲處,明顯與中原王朝的“謀逆”是全然不同的。

而到了後期,雖然還是受到後族蕭氏爭權的影響,但隨著遼朝對儒家文化的接受以及漢臣對政權“漢化”的推進,“世襲制”下的遼代,已經和中原政權相差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