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臨死前大喊24個字, 姜維聽後無比震撼, 劉禪聽了後悔莫及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07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劉備,字玄德,他幼年喪父,與母親一起以織蓆販履為生,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可是,他是漢室後裔,註定與他的先祖劉邦一樣,不甘平庸。於是還是幼童的他,指著門前的大樹,說出了要“乘此羽葆蓋車”的豪言;於是黃巾軍起義爆發的時候,他興起了義兵;於是他數次兵敗,寄人籬下還是不肯放棄。憑著自己的能力與雄心,他最終地跨荊襄,雄據巴蜀,建立了蜀漢,成就了帝業。可是這樣勵志的人,還有受到了很多後人的抨擊,而這些人嘲諷他的理由,大都是他生了一個不堪的兒子,即後主劉禪。可是劉禪真如世人眼中那般不堪嗎?

說到此處,也許很多人都想起了樂不思蜀的笑談。公元263年,蜀漢滅亡之後,他被押往了洛陽,成為了曹魏俘虜。雖然彼時的他,已經毫無反抗之力了,可是把持著曹魏朝政的司馬昭還是不放心,於是特意設宴邀請他,並命人準備了蜀地的歌舞,並特意詢問他,會不會思念蜀漢。這個時候,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劉禪沒想沒肺的回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這一回答,在司馬昭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在一些蜀漢舊臣眼中,卻丟盡了顏面,於是為了維護蜀漢那早已不存在的尊嚴,郤正悄悄地教導他道:“如果司馬昭再問你這個問題,你就說先人都葬在蜀地,怎能不想念呢”,並輕輕地閉上眼睛。

司馬昭再問的時候,劉禪果然照做了,這個時候,按理說司馬昭該起疑心了,打算除掉司馬昭了吧?可是事情並沒有朝著正常的方向發展——司馬昭聽說之後,漫不經心地說,這挺像郤正的口氣,劉禪立馬驚奇地睜大眼睛,問道:“你怎麼知道的?”從此,曹魏上下,再也沒有人忌憚他,他也得以安享晚年。《三國志》記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如此看來,劉禪好像的確昏庸無能,也難怪司馬昭嘲諷他道,就算諸葛亮再世,也無力輔佐他保住蜀漢。可是劉禪真的如此昏庸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拋開他此舉是否窩囊不談,他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和一眾蜀漢舊臣的性命,不是嗎?再說了,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又執政近三十年,如果他沒有一點本事,又如何能做到的?諸葛亮去世之後,他並沒有再做出“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之事,反而讓蔣琬和費禕相互牽制,並在蔣琬去世之後,開始親政。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他到了蜀漢後期,一直寵信宦官黃皓,最終導致了亡國,難道還不夠昏庸嗎?的確他因聽信黃皓讒言,導致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並非是因為他昏庸,而是在操縱內外相互牽制的時候,玩脫了手而言。費禕去世之後,姜維開始把握兵權,致力於北伐,使蜀漢陷入了窮兵黷武的狀態,可是姜維身居高位,朝中的老將幾番勸阻,都無法制衡,這個時候黃皓的地位和影響力已經逐漸增大,劉禪利用寵信他一事,將姜維迫到沓中屯田,給了蜀漢休養生息之機。姜維和黃皓兩人爭權,如果一方絕對勝出,依舊不能形成平衡,於是劉禪還留了一個後手,那個人就是諸葛瞻。

諸葛瞻,字思遠,是諸葛亮的兒子,他自幼聰慧,卻八歲喪父,沒能繼承父親的衣缽,是劉禪待他親若子侄,親自教導,並讓他成為了自己的女婿。除此之外,劉禪還一直在提拔他,不但讓他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還給他塑造了極大的名聲。《三國志》記載:“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而劉禪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讓他外製姜維,

內製黃皓。——《元和郡縣誌》記載,諸葛瞻臨終之前曾高呼:“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他臨終前一句話,道破了劉禪並不昏庸的事實,證明了諸葛亮稱讚劉禪“天資仁敏”,所言非虛,只不過不知道心懷漢室的姜維,得知此言之後,會有什麼想法呢?小編認為,他一定會滿臉的羞愧,無比震撼吧?畢竟他雖然數度北伐無功,卻是不容否認的蜀漢忠臣。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註》《無和郡縣誌》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