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防線是無用的?孫承宗戰略沒問題,關寧防線就是主動找揍

孫承宗是明末重臣,曾任遼東督師,最出名的就是建立了關寧防線了,但是一直以來對於關寧防線的作用是頗有爭議的,關寧防線多少也是拖垮大明帝國的財政,孫承宗也被看作是沒有戰略眼光之人。

關寧防線是無用的?孫承宗戰略沒問題,關寧防線就是主動找揍

很多人認為,當時大明內外交困,形勢所迫,堅持關寧防線就會拖垮大明財政,而退守山海關還能積蓄力量,並可耗盡後金的實力,何況加強後的山海關體系防禦嚴密,完全可以阻擋住後金鐵蹄,給予自己喘息良機,節約經費,並可訓練精銳軍隊、賑濟西北災民,再配合以登萊、天津據點,利用大明水軍優勢,走海路夾擊後金後方。

關寧防線是無用的?孫承宗戰略沒問題,關寧防線就是主動找揍

如此既可以進一步保障山海關安全,還能使得後金不得安生,使得後金在山海關的正面對抗與海路的抄襲中不斷消耗,逐漸衰落。而大明則可以得到實戰經驗豐富的精銳軍隊,不像關寧錦防線只是一堆死物。此消彼長,最後的勝利必然屬於明朝。

關寧防線是無用的?孫承宗戰略沒問題,關寧防線就是主動找揍

孫承宗也是遭到質疑的,畢竟他當時的確是不顧西北災情,執意修寧錦防線,如果拿修寧錦防線的錢糧賑濟西北災民,就沒有以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什麼事了,明朝就沒有內亂就可以專門對付滿清,這條耗盡大明國庫用大明百姓血淚堆積起來的關寧防線在滿清五次入關時毫無作為。為了修成把財政耗光了,把精銳也送光了,還弄的分批送人頭。明軍主力其實壓的倒八旗軍的,結果全是分批去送,大淩河八萬遼東精兵,松江十三萬北方精兵,家底全部送光了。

關寧防線是無用的?孫承宗戰略沒問題,關寧防線就是主動找揍

小編的觀點是,孫承宗的戰略沒有問題,只不過大明國運衰微,滅國之危難解,我們必須要明確一個問題,真正拖垮大明財政的不是孫承宗築關寧防線造成的,根本在於土地兼併、戶口隱匿造成的稅源缺口。這是財政體制問題,這總和孫承宗沒關係吧,明朝財政制度有問題,給不起錢還怨大臣不得力?其實歷史上,這種堡寨相連,層層推進的戰術,也出現過。宋夏戰爭時,宋軍就透過這一戰術,成功將西夏推入亡國的邊緣,可行性不能說沒有,為什麼明朝就支援不了,說到底還不是財政體制問題,朝廷收支少,錢都到文官口袋裡去了,皇帝還不如文官肥,才是主要問題。就好比一個看著家大業大的人害怕覬覦自己財產的人,請了看家護院的保鏢,結果這個人卻被保鏢弄破產了,這不是在搞笑嗎?

關寧防線是無用的?孫承宗戰略沒問題,關寧防線就是主動找揍

再者孫承宗絕非陳兵邊境不思進取,而是沒辦法。當時的實際情況擺明了在野戰中明軍根本打不過滿人,楊稿、袁應泰、王化貞都是在野戰中戰敗。因此明軍只能憑城堅守才有勝算,想一朝打敗滿清根本不可能。那些言官只會滿篇大論,其實更本就是信口開河、不切實際之論。真要按他們說的想一次解決滿清,只怕國家亡的更快。而且孫承宗把防線延伸到寧錦本身就多少帶有主動找揍的意思,道理很簡單,這種戰略性防禦工程必須有防禦縱深,決不能做點、線式防禦,而要形成面式防禦。把前線推進至寧錦,滿清要走遼西走廊入關,必先攻寧錦,這樣到達山海關則已師老兵疲。 戰略上是對的,但是多次圍繞關寧防線的戰爭明軍大多打敗,損失了精銳,如果打勝了,邊患一勞永逸。至於以多打少還能慘敗,只能說大多明軍野戰能力差,再者明末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統帥。

關寧防線是無用的?孫承宗戰略沒問題,關寧防線就是主動找揍

如果僅僅死守山海關是不明智的,就軍事角度而言,如果要組織防禦,絕對要有防禦縱深,不然一旦作戰失利就會整條防線崩潰。北京緊鄰山海關,如果山海關失守則關內無限可守,京城將暴露在敵人面前,這種風險那個敢承擔?

關寧防線是無用的?孫承宗戰略沒問題,關寧防線就是主動找揍

再者若是不復關寧防線,按熊廷弼和王在晉死守山海關的戰略,確實可以縮短防線,但是那樣同時就整個敞開了蒙古右翼,事實上後期滿清入關都是繞過山海關,走長城一線,山海關雖是雄關,但是如果滿清走長城內入關,內外夾攻,又能撐多久呢?更別說崇禎八年之後滿清已經有了火炮,關鍵還是在於明軍野戰能力的嚴重衰退,不能野戰爭勝,守哪兒都沒用。沒有去過東北,就不瞭解從錦州到山海關這遼西走廊的地利,繞道內蒙只能偏師以襲遠,終不能久,雖圍北京,只能劫掠而去。只能說當時的明朝已經腐化到根了,講什麼都沒有用了,除非外科手術般的徹底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再看看那些明朝皇帝的水平,根本不用指望,只好面臨又一次的王朝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