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進攻莫斯科,兵力損失並不大,為何執意放棄?

二戰德軍大將古德里安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與隆美爾、曼施坦因兩位德軍元帥並稱為“帝國之鷹”。古德里安對於德軍甚至世界坦克戰爭的理論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軍事歷史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履歷平平。

在進攻波蘭和法國的戰爭中,德國裝甲車以閃電戰的姿態短期擊潰了對手,因此沒有太多施展餘地。而在對陣蘇聯的戰爭中,由於古德里安在莫斯科方向上屢次抗命,多次向中央集團軍司令、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甚至希特勒本人要求撤軍,導致他1941年12月25日,蘇德戰爭爆發正好半年時(蘇德戰爭爆發於6月22日)被解除了職務。

古德里安回憶錄《閃擊英雄》的“我首次被免職”一章中提到,他在12月20日曾經專門乘坐飛機前往拉後方波蘭境內的斯騰堡,當時德軍總部就在那裡。並且記錄了他和希特勒之間一段一位頗深的對話:

古德里安進攻莫斯科,兵力損失並不大,為何執意放棄?

古德里安首先描述了自己所率領的第2裝甲集團軍作為中央集團軍群的箭頭,目前很難推進,因此希望能夠撤退,但是他的元首拒絕了他的請求。於是古德里安說,莫斯科的防衛森嚴,不能前進一步,想要找一個地方過冬,只能撤退。希特勒回答:你可以在那裡挖戰壕過冬,堅守每一寸土地。

古德里安表示:並不是哪裡都能挖戰壕,那裡的凍土達到了1米-1。5米,我們的工程機械根本挖不動。

希特勒說:那你就用榴彈炮炸出彈坑,構築陣地,一戰時我們在弗蘭德就採取的這種辦法。

古德里安:我們的彈藥不足以炸出那樣大的戰壕。

。。。

然而無論如何,希特勒都不允許他撤退。隨後雙方就冬裝問題再次爭執,軍需總監保證很快冬裝就能到位。

以上是古德里安回憶錄中他對於自己撤退原因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他尋找了很多理由,但是並沒有提到德軍的傷亡問題,而事實上,直到1941年冬天,德軍的傷亡連蘇軍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古德里安所部作為先鋒,兵力損失也不大。至於後世有人說德軍因為天氣太冷才撤退,也沒有什麼根據,因為古德里安解職之後,德軍在莫斯科城外又過了兩個冬天,直到莫德爾擊退了朱可夫的“火星行動”之後,原屬於古德里安的這支軍隊才悄悄的撤退。

既然如此,作為成名軍事專家的古德里安為什麼會如此堅持的要求放棄繼續把攻取莫斯科作為戰鬥目標?

不得不提,古德里安有句名言“要集中,不要分散”,德軍戰後一些軍事專家在回憶錄中曾經反覆吟詠。而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以及他在前線指揮的1941年下半年裡,古德里安是“全力攻打莫斯科”這一戰略理念的堅定倡導者。他反對進攻列寧格勒,也反對向克里米亞用兵,他認為德軍應當在攻取莫斯科之後,在分別對其他的軍事目標各個擊破。除了他曾經參與過的合圍基輔之戰外,他反對莫斯科之外的任何分兵。

但是到了1941年下半年,他卻認為莫斯科的軍隊應該大部分撤離,轉而增援列寧格勒或者高加索方向。

古德里安進攻莫斯科,兵力損失並不大,為何執意放棄?

其實作為閃電戰思想的重要創始人,在古德里安眼中,德軍未能在戰爭初期擊中力量攻克莫斯科,到了12月份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全部機會。所謂“閃電戰”,即利用機械化部隊的機動優勢,能夠快速的調集兵力,對敵人區域性不斷的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然而,德軍分兵之後,卻在各個路線上不斷的以少打多,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機械化部隊的意義。

在朱可夫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中,還在列寧格勒指揮防禦的朱可夫派出的偵察機已經發現了德軍向莫斯科方向調動;雖然歷史上通常認為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兵力在150萬左右,但是蘇聯元帥華系列夫斯基回憶錄裡稱,加上蘇聯緊急調動的預備役軍隊,防守莫斯科的實際兵力達到了470萬(華系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而戰時蘇聯軍隊基本維持在600萬,80%在保衛莫斯科。

雖然德軍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蘇軍永遠追趕不上,因此他們不可能被蘇軍殲滅,但是德軍想要以滿打滿算的100萬兵力攻下莫斯科,已經是不可能了。

從軍事戰略上看,此時德軍主力如果仍然在莫斯科城外與蘇軍對峙,機械化部隊的優勢蕩然無存。如果這個時候德軍選擇其他目標,譬如高加索或者列寧格勒,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在一個周的時間內就能完全快過上千公里,並且完成軍事工事的部署,蘇聯軍隊雖然人數眾多,卻只有被跑死的份。

古德里安進攻莫斯科,兵力損失並不大,為何執意放棄?

後來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德軍仍然不允許撤退或變更目標,這個時候的蘇聯也已經具備了數量足夠的機械化部隊,可以很快的完成追擊和合圍,果然德國最精銳的第6裝甲集團軍就在斯大林格勒全軍覆沒了。

德軍靠閃電戰幾乎佔領了整個東歐和西歐,可惜用了半天自己也沒能吃透其中的奧妙,把精華放棄了,當大軍拘泥在一些固定的目標城市外,修築碉堡、挖掘戰壕的時候,其實他們軍事上的最終失敗就已經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