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遭“雪藏”十年,因戰爭需要再度起復,怎料他帶著隊伍投降

晚清時期重要的一個親王奕訢,相當有故事;他年少時聰明能幹,有治國之才,卻痛失皇位;而之後和慈禧合謀,佔據清朝權力巔峰位置長達二十年;之後又被強勢的慈禧雪藏十年之久,恭親王奕訢一生三起三落;他最後一次被起用是甲午戰爭時期,光緒帝想老王爺應該能一心為國;誰知道,奕訢這次復出已經失去了年輕時的銳氣;然而這一切都和慈禧有著密切聯絡;奕訢復出有著怎樣的心理和故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大將遭“雪藏”十年,因戰爭需要再度起復,怎料他帶著隊伍投降

奕訢在道光帝去世之後痛失皇位,這讓年輕的他深受打擊;但是很快,慈禧向他深出了橄欖枝,並且描繪了一幅美麗且令人陶醉的景象;面對這個唯一的機會,奕訢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呢?當然在“祺祥政變”之後,慈禧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給奕訢最高權力長達二十年之久。

大將遭“雪藏”十年,因戰爭需要再度起復,怎料他帶著隊伍投降

這二十年是奕訢一生之中最輝煌的時間;作為道光帝最出色的皇子,奕訢雖然未能繼承皇位,但其以特有身份和地位,在晚清政局的演變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對晚清政權帶來了十分重要的影響;當初如果沒有奕訢,“祺祥政變”很難順利取得成功,清廷時局也不知還會動盪多久;

大將遭“雪藏”十年,因戰爭需要再度起復,怎料他帶著隊伍投降

慈禧太后和奕訢在政變成功後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平反冤獄、重用漢臣、收攬人心等,穩固了新政權;這一階段,慈禧太后依賴聰明能幹的奕訢處理政務,自己垂簾;而奕訢大權獨攬,他盡情施展政治才幹、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推舉人才,重新整理了腐敗吏治;奕訢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政治措施,並得到施行,朝政向著良好的局面發展;此階段稱之為“同治中興”。

大將遭“雪藏”十年,因戰爭需要再度起復,怎料他帶著隊伍投降

奕訢性格耿直,不懂迎合,在掌權過程中多次直言反對慈禧;於是慈禧熟悉了政務之後,便不想奕訢繼續掌權;在中法戰爭之時,她找了個藉口將其雪藏,自己從幕後走到臺前;十年時間,奕訢一直閒賦在家,他從權力的巔峰位置跌落,加上年紀越來越大,慢慢看透了人生,也慢慢對清政府領導班子失望。

大將遭“雪藏”十年,因戰爭需要再度起復,怎料他帶著隊伍投降

光緒二十年 (1894) 六月,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大敗,時局危急,光緒帝想起了老王爺奕訢;是年八月二十八日,李鴻章等人聯合奏請慈禧太后起復奕訢,慈禧先是不同意,後來迫於朝中壓力,不得不答應授奕訢軍機大臣之銜;在甲午戰爭之中,光緒帝及帝黨主張抗戰,反對議和;而慈禧太后卻嚴厲懲處主戰者,明確強調她主張議和的態度;慈禧以為恭親王奕訢又會跟自己唱反調;光緒則把國家希望都寄託在老王爺身上;誰都沒有想到,再度起復的奕訢變了一個人,他完全沒有了當年“同治中興”的銳氣,居然事事迎合慈禧太后的旨意,還主張停戰議和!慈禧大喜過望,對奕訢議頗為滿意!馬上恢復了他之前的全部權力;在奕訢的奔波努力之下,中日最終簽訂條約達成和議。

大將遭“雪藏”十年,因戰爭需要再度起復,怎料他帶著隊伍投降

所以說,人生之路很長;人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奕訢很清楚地看到,慈安死後,再無人能反抗和牽制慈禧;而且此女人極善於玩弄政治權術,自己遠不是她的對手;於其反抗,不如順著她的意思,還能為自己和家人謀取榮華富貴;奕訢的想法實在太悲哀!一方面,表現出清朝末期的朝廷裡慈禧是有多狂;一方面,奕訢做為四朝王爺,最後不為國家著想,卻助紂為虐;這也是應該批判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甲午戰爭》《恭親王奕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