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前任斷了漢王朝復興的希望,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三國來臨了!

歷史的程序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地前行著。

我國漢朝時代分為東漢和西漢兩個政權。東漢是光武帝劉秀歷盡千辛萬難打拼下來的,他為了鞏固統治,上承了西漢的法治。

在經歷了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盛世之後,在和帝劉肇的支援下,一股新的勢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入政治舞臺,他們就是宦官勢力。

曹操的前任斷了漢王朝復興的希望,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三國來臨了!

宦官 劇照

歷史小知識: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室役使的官員。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官宦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的人。

於是,在東漢的朝廷上出現了三股集團勢力的權力角逐,分別是:宦官集團、外戚集團、清流官僚集團。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宦官和外戚為了爭權成天殺來殺去,把東漢王朝搞得破敗不堪,風雨飄搖。對於朝廷的不滿,在民間直接引發了半仙張角發動的黃巾起義;在朝廷上引發“盡誅閹宦”的奪權計劃。

此時,東漢政治的大潮就處於撥亂反正還是全盤崩潰的十字路口。

曹操的前任斷了漢王朝復興的希望,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三國來臨了!

董卓 劇照

一、他是職業軍人,軍閥的鼻祖,擁兵自重,引起朝庭擔心。

朝廷雖然成功地鎮壓了黃巾起義,但是,由於世族大家勢力的惡性膨脹、地方政權分崩離析、中央政府內部宦官與外戚不斷的明爭暗鬥,加上漢靈帝除了在最危險的時刻上朝與大臣面議朝政外,其他時間都在皇宮裡與宦官作伴。結果令漢朝的實際統治更加動盪,這時,有一個人逐漸走進朝廷的視野。

董卓,行伍出身,是涼州人,父親是縣裡的一名小官。

由於涼州當地少數民族眾多,出產當時中國最優質的戰馬和最彪悍的戰士,騎兵素質甲天下,也許正是這種環境塑造了董卓的彪悍、殘暴的性格。董卓小時候就與少數民族豪傑結識,這為他日後涼州軍團的形成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董卓年輕時喜歡行俠仗義,為朋友出頭。他有武藝,力大無窮,可以騎馬左右射擊。董卓曾經領兵大破匈奴;大破鮮卑人和叛亂的羌人聯合對抗東漢朝廷的進攻。

曹操的前任斷了漢王朝復興的希望,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三國來臨了!

憑藉著過人的武功和多次征伐作戰中積累的戰功,董卓一路升遷,歷任軍司馬、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幷州刺史、河東太守,終於晉升為高階將領。

由於董卓的勢力日益強大,引起了朝廷的擔心。中平六年,朝廷命令董卓交出部隊,去上任做幷州牧。不過,有兵有權又有野心的董卓,怎麼可能認命交出部隊呢,所以,他上書說:“我在部隊十多年了,與士兵們感情深厚,士兵們也離不開我。我願意為了國家率軍隊到幷州去守衛邊陲。”

就這樣,一個軍閥的身影開始出現了。可以說董卓是中國軍閥的先輩。

曹操的前任斷了漢王朝復興的希望,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三國來臨了!

二、“盡誅閹宦”計劃讓朝庭內部危機四伏,結果令洛陽大亂,董卓成功上位。

由於朝廷的混亂,王權專制衍生出宦官專制的現象,而宦官專權在道德和實質上又削弱了皇權,的確是導致東漢末期政治黑暗的原因之一。所以,朝野內外都想看到朝廷能夠重新清明起來,於是,洛陽城內的知識分子、朝臣、外戚醞釀發動“盡誅閹宦”的計劃。

1、外戚與朝臣的“兵諫逼宮“計劃

當時外戚的掌權人是何進,他是當朝國舅,掌握著外朝的實權。但是他能力太差,主要是靠裙帶關係上臺的,不僅辦事不周密,而且還優柔寡斷。

昏庸的何進和朝臣們竟然想出調外省軍隊入京“兵諫逼宮”的主意。這明顯在實質上會削弱了王權,還向天下宣告神聖的王權不能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而只能依靠外人的力量,這是對朝廷的打擊。

可此可見,這個“兵諫逼宮”是個危險而不現實的主意。

曹操的前任斷了漢王朝復興的希望,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三國來臨了!

2、“兵諫逼宮”的不利之處及後果

當時任職禁軍校尉的曹操有先見之明,極力反對徵調外來之兵來誅殺宦官,明確不能引狼入室,會造成軍閥獨霸朝政,削弱皇權。但是由於曹操只是一個小小的禁軍校尉,沒有什麼影響力,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而董卓的部隊就是被徵調來兵諫的部隊之一。

3、由於“兵諫逼宮”計劃的洩露,何進被宦官所殺,而何進的下屬也大肆誅殺宦官,一時間洛陽大亂起來,就在這混亂時期,董卓帶著兵馬趕到了洛陽。

最後,經過一些軍事手段的運作,洛陽城中各派和周邊的勢力都紛紛表示歸附董卓。就這樣,董卓憑藉著一個本朝前所未有的機遇,踏著宦官和外戚兩幫勢力的屍首,征服了洛陽,也最終成為了當時東漢王朝的實際掌權者。

曹操的前任斷了漢王朝復興的希望,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三國來臨了!

三、董卓有機會也有足夠的實力挽救東漢王朝的,但他卻不懂如何運用權力來促進國家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主導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一次皇位更迭。當時在位的是漢靈帝的長子漢少帝劉辯,董卓以他無能為名,逼迫群臣同意,更換漢靈帝的幼子陳留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他成為了漢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董卓讓漢獻帝成為自己的傀儡。

2、遷都長安,將洛陽百萬人口盡遷徒到長安,並焚燒洛陽,造成洛陽城方圓兩百里都成為一片廢墟。

董卓為什麼遷都長安?

可能想放棄四處難守的洛陽,全力經營易守難攻的關中地區;也可能想西退接近涼州老家;也可能是想守著自己的封地過安樂日子。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築了巨大的塢堡,高厚七丈,號稱“萬歲塢“,並且囤積了穀物可以食用30年之多,還藏著無數的珍寶,他還對親信說:“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安樂無憂。”

>築郿塢,高與長安城埒,積穀為三十年儲。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3、雖然董卓繼續推行地方上的州牧制改革,讓長期得不到提拔的人受到重用。但是另一方面,軍閥的殘暴不仁也逐步顯露出來,殺良冒功,擄掠婦女的事經常發生,產生了極大的民怨。

曹操的前任斷了漢王朝復興的希望,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三國來臨了!

四、董卓的結局

退居關中之後,董卓自以為權勢牢固,天下臣服,殘暴的本性越來越明顯。終於在192年,被親信王允與義子呂布合謀殺死在長安,結束了軍閥的一生。

五、董卓之亂的影響

1、董卓死後幾年,他手下的涼州軍團繼續為亂關中地區,致使兩三年後關中地區無復人跡,原本人煙稠密的經濟中心,變成了人間地獄。

2、直接引發軍閥之間的大混戰,個個心懷鬼胎的諸侯墮落成軍閥,他們驕奢淫逸,禍害地方,成為了割據動盪的主角,百姓在飢餓、烽火和恐懼中備受煎熬。

曹操的前任斷了漢王朝復興的希望,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三國來臨了!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這是女詩人蔡文姬的《悲憤詩》裡描寫的情景,也是東漢末期軍閥混戰最直接的寫照,這群軍閥站在亂世的門口,共同打開了亂世的大門,歷史上迎來了著名的軍閥割據的混戰時代。

3、董卓之亂最大的消極影響在於讓老百姓和知識分子都對漢朝的復興失去了期盼。

一文君說:

由於董卓的狹隘思想,原本他擁有重振王權,中興中央集權的巨大機遇,但是他沒有把握,導致了後來的混亂局面,更使得他的後來者曹操以他為鏡,上演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戲。

參考資料:

《三國志·魏志·董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