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邊塞詩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漢朝情結?事情背後有李世民的身影

唐朝的詩歌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時刻,著名詩人比比皆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更是數不勝數。有人會問,邊塞詩是什麼詩?百科上對於邊塞詩的定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唐朝是邊塞詩蓬勃發展的時代,《全唐詩》中有邊塞詩兩千多首。

那麼問題來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唐朝邊塞詩中有很多漢朝情結?隨便舉幾個例子。

唐朝邊塞詩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漢朝情結?事情背後有李世民的身影

例子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中的“龍城飛將”指西漢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例子二: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這首詩中的“生入玉門關”是年老且在西域的東漢定遠侯班固向遠在長安的皇帝上書時所寫——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進入唐朝之後,詩人們所做邊塞詩中,總會出現詩人或借漢朝諷刺唐,或直接讚揚漢朝,或借漢贊唐,唐朝的邊塞詩人們總斬不斷漢朝的情愫,以至於整個全唐的邊塞詩人深陷漢朝情結中不能自拔。

按理說,大唐盛世是歷史上少有,詩人們為什麼不寫當時的人和事,轉而用漢朝典故,他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漢朝情節?下面小佛就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唐朝邊塞詩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漢朝情結?事情背後有李世民的身影

唐朝初年,政權初建,是向外擴張開疆闊土的時候,大將們經常出兵塞北,和匈奴後人發生軍事衝突,戰鬥常常都是唐軍獲勝。這個時期的邊塞詩人詩中常常會提到衛青、霍去病等漢朝破匈奴的名將,用他們平定匈奴之亂的大功來表現唐軍破敵時的英勇,也側面顯示唐朝國力的強大。“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冀馬樓蘭將,燕犀上谷兵”正是這個時期邊塞詩的代表之作。

而且唐初的邊塞詩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們對於戰場的描寫,要麼是親身經歷要麼是親眼所見要麼是朝廷重臣經常接觸戰報,有著極大的寫實性,比如袁朗、虞世南、竇威等人都曾寫下膾炙人口的邊塞詩詞,他們三人都是朝堂之上的重臣,長期接觸軍國大事。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邊塞詩詞有著濃濃的“尚武”情節,王維的“漢家天(一作大)將才且雄,來時(一作時來)謁帝明光宮”,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哪一個讀來不是恢弘大氣、睥睨一切、積極向上?這其中的“樓蘭”、“漢將”、“明光宮”哪一個不是與漢朝有關?“樓蘭”是漢朝西域一個小國,“漢將”指漢朝的將軍,“明光宮”建於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劉徹以武力安定邊境,盛唐之時,天可汗李世民不也是如此?

唐朝邊塞詩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漢朝情結?事情背後有李世民的身影

極盛之後,迎來了安史之亂。這一階段的邊塞詩更多的是表現自己身處亂世渴望安穩平定的生活,渴望大唐的中興,這個時期的邊塞詩中所用典故便不再是衛青、霍去病、漢武帝相關的內容,而是東漢初年漢朝中興時的典故居多。“青袍白馬更何有,後漢今周喜再昌”、“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便是中唐時期邊塞詩的佼佼者,“後漢”、“燕山銘”都是東漢時期相關內容,後漢就是東漢,燕山銘是東漢將軍竇憲打了勝仗之後在燕然山刻石記功。

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大唐疆域內常年深陷戰爭之中,邊境雖然安定但是在早年安史之亂的影響之下,多是一份對戰爭的厭惡。“秦法欲興鴻已去,漢儲將廢鳳還來”,讀來自是一份淒涼難以言述之苦。

唐朝邊塞詩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漢朝情結?事情背後有李世民的身影

縱觀整個唐朝時期的邊塞詩,多是和國家時局契合,而漢朝的興衰和唐又是如出一轍,並且唐太宗在位時對漢朝推崇備至,他偶爾所作詩詞中也有漢朝的身影,“共樂還鄉宴,歡比大風詩”,《大風詩》其實就是《大風歌》,是當年漢高祖劉邦平定淮南王英布所作——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李世民的詩句被權貴階層所傳播(初唐時高官們的邊塞詩用漢朝典故,可能就是來源於李世民的喜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古代的權貴階層總是能夠引領時代的潮流。所以唐朝邊塞詩歌中充滿漢朝情結,是基於社會背景已經統治者的推崇而出現的。

參考資料:《全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