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年爆發的安史之亂,給正沉浸在盛世美夢中的唐玄宗致命一擊,安祿山的叛軍長驅直入,唐朝兩京先後丟失,玄宗在倉皇逃跑之後,也丟掉了自己的皇位。整個安史之亂共持續了七年多,唐朝自此一蹶不振,後世每每回憶這場戰爭,也是感到非常遺憾。安祿山的叛軍確實很強,但唐朝真弱到這個地步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唐朝的實力是絕對有優勢的,可讓叛亂前後打了七年多,這就是唐朝統治者的無能了,他們明明有多次機會終結這場戰爭。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安祿山叛軍最初的策略非常明確,就是直接攻取唐朝的統治核心,他們在短時間內連續拿下了兩京,還全滅了唐朝潼關主力。叛軍在北方有著絕對的優勢,不過在唐肅宗繼位後,戰爭的走勢發生了逆轉。叛軍犯下了兩個重要的錯誤,其一是始終沒辦法控制河東,導致叛軍的戰線拉得過長,無法有效控制中原關中兩個重要區域。其二是叛軍無法突破雎陽,軍隊無法南下,唐朝可以依靠江南的賦稅為軍隊提供後援。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不過真正的轉折點還是在唐至德二年,安祿山死於宮廷政變,叛軍內部大亂。隨後陝郡之戰安慶緒兵敗,帶著殘兵跑到了鄴城,這是哥舒翰阻敵於潼關之後,唐朝迎來的又一個重大戰機。然而唐肅宗也走了他父親的老路,沒能抓住這個機會,隨後爆發了著名的鄴城之戰,唐軍可謂是集結了全國的精銳,最終卻被史思明打得大敗,鄴城一戰唐軍損失慘重,更是讓叛軍絕處逢生,叛亂又多持續了五年。叛軍的統治也已經穩固,即便唐朝平定了叛亂,也沒辦法徹底剷除河北等地叛軍的藩鎮。

大好局勢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現在很多人對鄴城或許沒那麼熟悉,實際上鄴城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古都。自曹操在鄴城建都之後,此後諸如北齊等政權都以此建都,這裡也成為東部政權的統治核心。鄴城優缺點非常明顯,這裡缺乏像長安一樣的險要地勢,不過鄴城交通發達,北上可直控幽燕,還有漳河等水路優勢。安祿山的叛軍老家就在河北,對於安慶緒來說,鄴城距離洛陽比較近,他退到這裡更加方便,還可以依託鄴城的優勢,阻止唐軍繼續前進。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然而當時勝利的天平已經像唐朝傾斜,唐軍收復洛陽之後,緊接著又拿下河南,河東。坐鎮范陽的史思明更是公開反水,帶著他的13個郡還有一眾精兵投靠了唐朝,可以說至此,平叛已經是手拿把攥的事情,安慶緒也並未展現出那麼強的軍事能力,唐軍在李光弼等人的帶領下,優勢越來越明顯,只要唐軍拿下鄴城,叛亂基本就已經結束了。

戰略失誤

唐肅宗的軍事能力確實比較一般,鄴城之戰爆發前,唐肅宗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失誤,《新唐書》記載:李泌曰: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

他還重點強調平叛應該‘’無慾速‘’,遏制叛軍的移動,利用他們戰線過長的問題,反覆消耗叛軍。在李泌的戰略中,山西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而在唐肅宗後來的戰略中,他將重點放在了兩京地區,顯然唐肅宗沒能做到有耐心平叛,他太著急要收復兩京了。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不過這樣的失誤還是有辦法彌補的,可唐肅宗又犯下一個錯誤,那就是錯過了圍剿安慶緒的最佳時機。唐軍主力忙於收復長安,肅宗並未集中兵力去圍剿安慶緒,這讓安慶緒能利用唐軍分兵的失誤,打敗了李光弼部,順利退到鄴城。而唐軍見到他退至鄴城,又沒有及時合兵,這讓安慶緒有了喘息的機會,他一邊收攏殘兵,一邊在河北繼續招募新軍。同時蔡希德,田承嗣等人也從四面來到鄴城與他會師,因此在決戰前,安慶緒已經掌握了六七萬軍隊,其中有很多都是叛軍精銳。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很快肅宗解決了兩京問題,他終於開始正視自己之前的失誤,肅宗隨即詔命郭子儀等人,共計九大節度使,二十多萬的主力軍隊圍攻安慶緒。此時圍攻,唐軍依然有著軍力優勢,但唐肅宗又犯下一個錯誤,那就是前面提到的違背了李泌的戰略核心,忽視了范陽。他將李光弼等人全部掉過來圍攻叛軍,唐朝牽制范陽的軍隊就沒了,史思明可以自由活動,事實上他後來突然出兵,唐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主動權完全在史思明手裡。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唐肅宗這麼做是認定史思明這路不會出事,畢竟對方已經投降了,可唐肅宗既然連郭子儀等人都不是完全相信,為何還會給史思明這麼大的信任呢?史思明從范陽起兵南下,圍攻鄴城的唐軍並沒有太多險要可以拒守,整個地勢一馬平川,按照李泌之前的戰略,起碼肅宗可以在河東留一支主力,守住井陘口,這樣史思明就無法隨意從范陽出兵了,唐軍也可以放心包圍鄴城的叛軍。

互相牽制

唐肅宗在戰略上已經犯下了不少的錯誤,而他在人事佈置上,更是出現了關鍵的失誤。他徵集九位節度使,分別為:郭子儀、魯靈、李奧、許叔冀、李嗣業、季廣探、崔光遠、王思禮、李光弼,外加平盧兵馬使董秦。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唐軍集中了中原河東河北朔方等地的所有主力,二十多萬的大軍攻擊安慶緒。然而這樣一支大軍居然沒有主帥,唐軍派系林立,郭子儀與李光弼等人又是平級關係,各路大軍從不同的地方趕來,相互之間沒有從屬關係,頂多屬於協同作戰。而郭子儀等統帥,還要受制於魚朝恩,他作為處置使,可以監督各路唐軍。魚朝恩的權力實際上要更大,比如李光弼後來提出分兵打魏州的策略就被他駁回。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魚朝恩可以隨意否決將領的佈置,這下唐軍徹底沒有主帥了。唐肅宗的用法,也成為後世君主用兵的一個習慣,比如北宋等朝廷,出兵的時候都不再設立最高統帥,而是設定多路統帥相互協同作戰,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將領獨大,相互牽制就不會出問題了。

思路混亂

即便唐肅宗出現這麼多的失誤,可唐軍主力的戰鬥力是真的強,最初郭子儀等四路大軍過河,幫助李嗣業拿下衛州,鄴城南面門戶大開,隨即與安慶緒主力接陣。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舊唐書》記載:子儀之列陳也,使善射者三千人伏於壘垣內。明日接戰,子儀麾其屬偽奔,慶緒逐之,伏者齊發,賊黨大潰。使薛嵩求救於史思明,言禪讓之禮。

安慶緒不得不退到鄴城死守,等待史思明來救自己。史思明此時也是冒險搏一把,他從心裡就沒有相信過唐肅宗,安慶緒要是死了,下一個就是他了,不過史思明這個人十分謹慎,他也害怕唐軍,因此他最初是先試探唐軍。

《舊唐書》記載:思明先遣李歸仁以步卒一萬、馬軍三千,先往滏陽以應。思明南攻魏州,節度使崔光遠南走。

史思明順利拿下魏州,鄴城北面已經被他控制住。這個時候唐軍就比較危險了,他們無法突破鄴城,史思明的軍隊已經趕來,唐軍連吃敗仗,而史思明很快就從後方斷了他們的糧道。此時唐軍只有速戰速決,然而在交戰那天,一場大的風暴讓兩軍都受到影響,按理說雙方都有影響,為何就唐軍慘敗呢?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這就是唐軍前面一系列佈置失誤所帶來的惡果,史思明軍隊未受阻攔就來到鄴城。唐軍各路人馬思路十分混亂,叛軍攻魏州,沒有人接應崔光遠,隨後魚朝恩又不讓軍隊北上阻止史思明。隨後遇到風沙,唐軍各路人馬一撤就停不住了,其實在交鋒前,問題就已經暴露了,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李光弼,李嗣業的軍隊承擔了大部分圍城工作,結陣交鋒後,唐軍不少節度使進退失據。遇到風沙第一時間想著儲存實力,比如之前郭子儀激戰的時候,崔光遠就派了一千人去支援。後來崔光遠兵敗,直接扔下友軍就跑回京城。因此唐軍這次一退,就徹底止不住了,大軍損失慘重,直接成全了史思明。

史思明的全力反擊,鄴城之戰,唐軍九大節度使為何會敗得這麼慘

總結:鄴城之敗,唐肅宗要負主要責任,他對於平叛的形勢判斷失誤,這才讓唐軍出現了這麼大的問題。而魚朝恩這樣不懂兵事的人貿然干預指揮,也能看出唐朝統治者對武將已經失去了信任,此後將領被幹涉成了常事。而唐軍雖然軍力有優勢,但他們是臨時拉到一起的,各路軍隊相互之間牽制,大大影響了整體的戰鬥力。而唐軍的水分相當大,這讓交鋒之後,前路唐軍的潰軍沖垮了後面郭子儀等人的軍陣,一路上崔光遠等人的部將更是燒殺搶掠,這樣的軍隊打不贏史思明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