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割地就是主動放棄土地嗎為何明宣宗放棄經營20年的交趾

這個問題之前靜夜史曾經分析過,現分享補充如下:

1427年,明朝宣佈撤銷交趾布政使司,8萬大軍回國,並承認安南獨立,明朝對安南20年的經營毀於一旦。

大明不割地就是主動放棄土地嗎為何明宣宗放棄經營20年的交趾

安南地區自939年五代十國時期獨立,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心腹大患。1406年,安南國內動盪,明朝名將張輔出兵平定,安南併入明朝版圖。

但是隻是過了20年,明朝就不得不全數從安南撤出,回到朱棣時代出發的地點。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明朝的虎頭蛇尾?為什麼只經營了20年明朝就全部放棄安南地區?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1、天子守國門,安南無張輔

1367年,朱元璋揮師25萬向元朝發起了進攻,元軍在明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元順帝也主動放棄大都逃回草原。

但是此時的元朝,與其說是戰略退卻,倒不如說是為了反手一擊的主動收縮。因為很快,明朝的第四次北伐就遭遇到了巨大失敗,雙方從此陷入漫長的拉鋸戰中。

大明不割地就是主動放棄土地嗎為何明宣宗放棄經營20年的交趾

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蒙古帝國佔據的地盤太大,所以他們即使失去中原,也能繼續保持非常強盛的力量。退回草原的蒙古殘部被稱為北元,他們不斷伺機南下。朱棣削藩後不斷北伐仍不能蕩平,最後做出一個前無古人的決定:“天子守國門”。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標誌著明朝戰略重心完全北移。

而在另一個方向,從1407年張輔征服安南之後,朱棣即刻設定交趾布政使司,派出流官,按照內地模式進行治理。但是朱棣派出的官員仗著天高皇帝遠在安南當地橫徵暴斂,很快激起當地的反抗。

好在朱棣時代明朝國力強勢,哪裡有反抗哪裡就要撲滅,所以朱棣對於安南地區的叛亂一直採取高壓態度。從1406年到1417年十餘年時間,張輔作為明朝在安南的鎮守將領,4次平定越南地區叛亂,始終牢牢控制著安南。

但自從張輔被調回京城,安南的局勢馬上出現逆轉,黎利反抗勢力再度活躍,明朝很快處於下風。

大明不割地就是主動放棄土地嗎為何明宣宗放棄經營20年的交趾

因為常年對蒙古的北伐作戰,特別是朱棣親征漠北基本都是50萬軍隊級別,明朝可謂元氣大傷。永樂後期,國家已經出現了民生凋敝的現象,因此,朱高熾繼位後,馬上下令停止了一系列的擴張行動,轉向休養生息,明朝的國策開始趨於保守。

這一轉變給了反抗者黎利以巨大利好。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派出的平叛大軍全軍覆沒,明朝在安南的控制範圍已經縮小到幾個重要城池,周圍都成了反抗者的根據地。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南下平叛顯得困難重重。

此時朝中是“三楊”主政,作為士大夫集團,為國計民生考慮,主張放棄安南。而張輔則力主平叛,但是時過境遷,文人士大夫當國,且明朝早已被安南折騰得疲於奔命。

從休養生息的角度考慮,朱瞻基最終選擇放棄安南,封黎利為國王。而黎利也力主與明朝修好,因此安南再次成為明朝藩屬國。

此舉震動天下,因為經過20多年的文化輸出,此時的安南可以說和內地無異,如果明朝堅持控制並教化,安南將永遠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安南的放棄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從此兩廣成為國境線,而且安南的獨立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從此廣西地區叛亂不斷,明朝在廣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大明不割地就是主動放棄土地嗎為何明宣宗放棄經營20年的交趾

2、再無下西洋,國策趨保守

很多人說明朝之所以被迫放棄和安南的地區特色有很大關係,君不見美國在越南打了十幾年的仗,最後還是灰頭土臉地敗退回國,越南的地形是美國先進武器的噩夢;而且越南民風剽悍,我國自衛反擊時也深受其害。

但是這不應該是明朝放棄的因素啊,特別是對張輔而言。張輔平定安南叛亂,將敵軍屍體築成京觀威懾安南人,在這樣的魔鬼前,安南人很老實。同時張輔對於安南的地形也瞭如指掌,多次用計策擊敗安南人。

是張輔後繼的將領不得力?確實,比如李彬等人就很菜。

但這都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是大明不想玩了。玩得太瘋,累了,所以回家。

1424年,朱棣駕崩,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從後繼的明仁宗朱高熾開始,明朝由外向擴張轉入休養生息。

大明不割地就是主動放棄土地嗎為何明宣宗放棄經營20年的交趾

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至此,明朝的海上擴張宣告終止。

鄭和每次出海,在安南的占城都會做停靠,這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也是交趾布政使司控制的地方。作為深入南洋的領土,安南的地理位置異常重要,這關係到明朝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因此,朱棣時代,朱棣才會力排眾議,堅持控制安南。

但是這一切在明宣宗時代終結了,從此之後明朝也無意再搞海上貿易和擴張了,那麼安南的地理位置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放棄也無所謂。

這是一個被稱作“仁宣之治”的盛世時代,但是大明王朝卻主動放棄了交趾。

大明不割地就是主動放棄土地嗎為何明宣宗放棄經營20年的交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