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北伐為什麼常年缺糧,難道當時的蜀漢連戰國時的七國都不如麼

說起來,諸葛亮自隆中給劉備規劃出三分天下的戰略方針,並詳細的佈置好蜀漢的戰略規劃以來,劉備才算是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這才最終從一介草民成為了割據一方的漢中王。可以說,劉備之所以可以成功,諸葛亮居功至偉。然而即便是在外征戰無往不利,對內執政頗有建樹的諸葛亮,在六次北伐後依舊還是沒辦法擊敗曹魏陣營,最終一統天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在北伐過程中糧草不濟,以至於在征戰時諸葛亮常常佔有優勢,卻不得不因為糧草問題而退兵。

蜀漢北伐為什麼常年缺糧,難道當時的蜀漢連戰國時的七國都不如麼

雖然說當時益州疲弊,蜀漢的領土上的人口總數大約是一百萬,而蜀漢軍事的鼎盛時期,士兵約為十萬人,看上去是以十養一,實際上不是,因為在這些人中,還有大約六萬的官吏是不種地的,如此一來,幾乎是以六養一了。畢竟戰爭最終拼的就是國力,當時曹魏佔領著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盤,相比於蜀川,中原腹地又更適合屯田,因此蜀漢的國力自然是比不上曹魏的。但我們可以看一看戰國時期的資料。戰國時期也是天下大亂,諸侯自立為國,然而當時戰國時期持續了兩百餘年,十多個諸侯征戰,卻也沒見哪個國家說缺糧的。但蜀漢常年缺糧,難道是蜀漢反不如當初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麼?

蜀漢北伐為什麼常年缺糧,難道當時的蜀漢連戰國時的七國都不如麼

我們可以看一下當年戰國時期一些大型戰役的死傷人數,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括率領的趙軍展開一場殊死搏鬥,這一戰,白起坑殺趙國降兵四十萬人。而當時的趙國軍隊尚還有十多萬大軍在朝野中,也就是說,僅趙國當時就至少有徵戰計程車兵五十餘萬人。

蜀漢北伐為什麼常年缺糧,難道當時的蜀漢連戰國時的七國都不如麼

而即便是戰國七雄之中相對弱小一些的韓國,在當時也有精兵二十萬,能上戰場征戰之人共計三十萬。要知道韓國不比齊國趙國這些大國,它是在秦國,魏國,楚國這三國的夾縫中生存的國家,存活下來非常困難,即便如此,這裡還是有三十萬大軍,比東漢末年的蜀漢陣營要強勢得多。

相比之下,蜀漢有益州與荊州南部四郡,所佔區域要比韓國要大得多,但最終北伐征戰的也不過十萬人,難道這樣蜀漢都養不活麼?答案是如果蜀漢確實是喂不飽三十萬士兵的,因為東漢末年與戰國時期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徵兵制度發生了變化。戰國時期,推行的是全民化的兵役制度,一旦發生戰事,所有符合要求的男性都必須無條件的上戰場征戰。而沒有戰事的時候,除了必要的人留下守城,其他的人就則不需要留在軍中,而是回家種地。

蜀漢北伐為什麼常年缺糧,難道當時的蜀漢連戰國時的七國都不如麼

而東漢末年,士兵是不回家種地的。同樣的,有戰事的時候,老百姓也不需要披甲上陣。士兵在平日裡從事的是佇列,方陣的演練,兩軍交戰的演習,以及一些基層管理人員的兵法,謀略的學習,換句話說說,這個時候計程車兵是專職的。然而這樣計程車兵雖然征戰驍勇,熟悉作戰,但由於大量精壯勞動力不從事生產,長此以往,國家的財力自然跟不上,這也就導致了疲敝的蜀漢無法養活更多計程車兵,而諸葛對於糧草問題慎之又慎的原因所在了。

蜀漢北伐為什麼常年缺糧,難道當時的蜀漢連戰國時的七國都不如麼

正因為士兵職業化帶來的問題,曹操在很早就開始實施屯田的政策,讓士兵們在沒有戰事時回家種田。正因為曹操在這項政策上實施得早,因此一舉奠定了曹魏政權的經濟基礎。而蜀漢的屯田制度在三國之中是最晚的,或許是多次北伐後才發現蜀漢經濟的蕭條,諸葛亮在第六次出征後才實施屯田制,只可惜為時已晚,最終蜀漢最先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