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時,為什麼士兵寧願被俘虜,也不願躺在地上裝死!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無論在什麼年代,軍隊、士兵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戰亂年代。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劇中看到各個朝代、國家在戰時招兵買馬甚至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古代打仗時,為什麼士兵寧願被俘虜,也不願躺在地上裝死!

杜甫在《石壕吏》中寫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家中男子皆被抓去充軍,連老翁都不放過,在詞的最後,官吏們應允了老嫗“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的請求,留得後人唏噓。

古代打仗時,為什麼士兵寧願被俘虜,也不願躺在地上裝死!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當兵之時是否出於自願,在戰場上都只有奮勇殺敵和逃兵兩種人。不論我們是讀書,還是看電視劇,總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幾乎沒有士兵躺在地上裝死。古代打仗時,為什麼士兵寧願被俘虜,也不願躺在地上裝死呢?

這是因為真到了短兵相接之時,唯有一腔孤勇,才能給自己留一條不確定的後路。戰爭無非兩種結局——輸或贏。如果仗打贏了,士兵從地上坐起來,拍拍屁股跟著大部隊去慶功,先不說將軍看到會作何感想,身邊那些真的是從鬼門關走一圈回來的人,又怎麼會容忍呢?裝死這樣的舉動無異於逃兵,這可真是“臨陣脫逃”。如果打輸了,恐怕下場會更慘,敵軍清理戰場之時,如果你演技過關,最多被搜刮一番,可如果不是,那少不了的就是補一刀,生死真的就只在敵人的一念之間。

古代打仗時,為什麼士兵寧願被俘虜,也不願躺在地上裝死!

其實這些士兵們心裡都很清楚,伸脖子是一刀,縮脖子也是一刀,如果打贏了,還可以免去許多紛爭,自己還有機會回家見見家中的親人,繼續生活,真的把人逼到戰場上了,也就什麼都想通了,什麼都釋然了。

話說回來,古代打仗時,常常數萬人相互廝殺,士兵們又是如何分清敵我的?其實很簡單,真正的戰爭並不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既然是打仗,那必然是有章法的,不然要那些熟讀兵書,運籌帷幄的將軍有何用。

古代打仗時,為什麼士兵寧願被俘虜,也不願躺在地上裝死!

關於打仗,可能軍旅題材的影視劇比古裝劇更能給我們答案。所謂軍隊,必然是士兵共同組成,所謂陣法,必然是士兵共同操練,在戰場上,同陣計程車兵不管私下熟識還是陌生,在戰術上,他們必然是心中瞭然,更何況還有旗幟。

古時打仗有人吹號,有人擂鼓,有人扛軍旗,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軍心的象徵,扛旗的人前仆後繼,直至這一仗的最後一刻。加之士兵之間鼓舞士氣的口號,幾相應和,直搗敵窩。

戰爭年代用兵,和平年代更要用兵,一方國家的安寧都是靠這些軍人,而他們的當兵之道也言簡意賅,想活下來,就只有更勇敢。

古代打仗時,為什麼士兵寧願被俘虜,也不願躺在地上裝死!

參考資料:《這就是戰爭》、《中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