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與《東京夢華錄》

民族英雄岳飛曾經寫過兩首《滿江紅》詞,除了我們所熟悉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那一首外,還有一首是比較靖康之變前後東京的景色,抒發了懷念中原故都的愛國情思,沉雄悲壯,感人至深。詞曰: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重續漢陽遊,騎黃鶴。

詞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蓬萊)殿裡笙歌作。”寫的是靖康之變以前東京的繁華景色。“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寫的是靖康之變以後東京一帶的肅殺氣象。“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寫的是他光復故土的心願。“卻歸來,重續漢陽遊,騎黃鶴”,是寫他在實現還我河山的宏願之後,還希望回到他的第二故鄉鄂州(是他長期駐防的地方,即今武昌)去過和平生活。

不論詩文描寫得如何傳神,也只能是大致勾勒出這座古城的身影。但是我們今人卻很僥倖地能夠透過一件千年文物,一幅曠古未有的古畫,來欣賞、瞭解到當年北宋東京開封的繁華富庶。

這幅古畫與中國別的古畫不同,畫卷上並沒有畫家本人的款印。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本上只有北宋遺民張著在卷尾跋文中說明本圖作者是北宋畫家張擇端。他是一翰林,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少年遊學於京城,曾在國家畫院任職,成為北宋徽宗時代的宮廷畫師。

此畫是一幅長卷,長約528。7釐米,寬約25。2釐米,絹本設色。用的是一種寫實的畫法,畫的是東京開封汴河兩岸的景色,東起開封外城東南角的城鄉交界處,向西沿河而上,經過虹橋到內城的保康門結束。比例精確,筆法細膩,畫出了整個開封城中的社會風貌,民情風俗和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畫名雖為《清明上河圖》,但是從畫中的事物分析起來,畫的並不是清明節的春景,一開頭似乎是秋景,有些地方說不清是什麼時候的景色。有人認為,圖名清明,指的是東京東郊清明坊,是指地名,而不是指節氣。全圖共有人物814個,牲畜73頭,樹173棵,大大小小的房屋100多間。全圖人物,男女老幼,形形色色,從事各種活動的都有。特別是在虹橋一帶,熙熙攘攘,一片安詳和穆、繁榮興旺的景象。使人看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如漫步在東京街頭。

《清明上河圖》這一幅古畫,既像一大卷連環畫,又像一部電視紀錄片,內容是東京城東南部幾條街上的眾生相,其中包括士、農、工、商、醫、卜、僧、道,什麼樣的人物都有;這些人走路、騎馬、推車、駕舟、品茶、飲酒、趕集、交易,從事各種各樣活動的都有。只可惜缺少了文字說明,讓人鬧不清那些人物活動的內容是什麼,好像連環畫缺了說明文字、紀錄片缺瞭解說詞一樣。好在北宋一代的文人多,願意寫書的也很不少。於是就留下了一些近乎現在的導遊、指南一類的書籍,詳細記載當時當地的衣食住行、民情風俗,可供後代讀史的人作為參考。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是孟元老所撰的《東京夢華錄》。此書的文筆並不流暢,記事笨拙呆板,唯一的好處就是真實詳細,如一本流水賬。舉凡四時八節的皇家禮儀,民間節令,一切活動,無不詳記。不僅對重要的文武官員都能記載其府邸所在,就連經常在一些公開場所賣藝的色藝雙絕的名藝人也都一一加以介紹。對於某些著名的街道,例如十里錦繡天街,甚至於可以歷數有名的大商店的招牌。有了這本書,等於是請了一位穿越時空的導遊,把我們引進了800年前的北宋。有些古建築物,例如東水門外七里汴河上的虹橋,如果只看《清明上河圖》,還不一定能看出其中的奧妙,但是一看在《東京夢華錄》的說明,立刻就知道了此橋的特點。《東京夢華錄》中說:“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宛如飛虹。”原來此橋沒有橋墩,橋身是由許多巨木搭建起來的。

可是誰會想到,《清明上河圖》所畫的場景竟然是一場大風暴的前夕。不過幾年之後,這個全國的首善之區繁華富庶的東京城竟然被北方金國的鐵騎所攻破,野蠻的侵略者像颱風似的橫掃中原大地,高樓坍塌,屍體陳橫,昔日琳琅滿目的錦繡天街,已是一片荒涼景色。

於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寫實畫,在南宋時期引起舉世矚目,大家爭相臨摹,到處傳觀,許多北宋遺民在這幅畫卷中寄託了自己的亡國之痛、故土之思。為了紀念這座故都,據說今天的開封市還修起了“清明上河園”,作為旅遊景點,更讓《清明上河圖》立體化,讓北宋王朝的的故都景色永遠保留在後人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