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甘寧的曾孫,卻因年老膽怯錯失良機,最終身死族滅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大將軍王敦於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起兵,發動了一場“清君側”式的叛亂。王敦的這次叛亂,我稱之為第一次叛亂。

永昌元年,敦率眾內向,以誅隗為名,敦黨吳興人沈充起兵應敦。敦至蕪湖,又上表罪狀刁協。——《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

他是甘寧的曾孫,卻因年老膽怯錯失良機,最終身死族滅

王敦發動第一次叛亂時,曾邀請甘卓一起出兵。因為甘卓當時正駐軍襄陽,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面對王敦的邀請,甘卓猶豫了。

到底是幫晉元帝司馬睿收拾王敦,還是坐視王敦進攻司馬睿,甘卓無法下定決心,因為他無法確定誰會獲勝。

如果立足於現實,晉元帝司馬睿是肯定打不過王敦的,因為王氏的力量非常強大,東晉立國之初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民諺。

而且司馬睿為了集權,重用劉隗和刁協這兩個出身普通的官員,這也侵犯了貴族的利益,所以眾多貴族都對王敦的這次叛亂抱以同情心理,甚至於拍手叫好。

及王敦構逆,溫嶠謂顗曰:“大將軍此舉似有所在,當無濫邪?”——《晉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他是甘寧的曾孫,卻因年老膽怯錯失良機,最終身死族滅

但甘卓卻另有想法。他駐軍襄陽,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當時就有人認為:如果甘卓趁著王敦出兵的空當偷襲武昌,王敦必敗無疑。

主上躬統萬機,非專任劉隗。今慮七國之禍,故割湘州以削諸侯,而王氏擅權日久,卒見分政,便謂被奪耳。王敦背恩肆逆,舉兵伐主,國家待君至厚,今若同之,豈不負義。生為逆臣,死為愚鬼,永成宗黨之恥邪。君當偽許應命,而馳襲武昌,敦眾聞之,必不戰自散,大勳可就矣。——《晉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五十九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使得甘卓一直沒有正式加入王敦的叛軍,因為他在考慮偷襲王敦的成功率。

晉元帝司馬睿勢弱,但如果能夠成功幫助司馬睿打倒王敦,對甘卓的好處卻是最大的。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句民諺:“王與馬,共天下。”這說明了王氏的可怕,但王敦卻發動了叛亂。雖然王導並沒有跟著王敦一起叛亂,可一旦王敦之亂被平定,就算王導安然無恙,王氏也必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為王敦叛亂失敗買單。

而成功偷襲武昌的甘卓,自然就能成為帝國的最大功臣。到了那個時候,焉知民諺不會變成“甘與馬,共天下”呢?

他是甘寧的曾孫,卻因年老膽怯錯失良機,最終身死族滅

兩相權衡之後,甘卓認為從背後偷襲武昌對自己的好處最大,勝算也不會低,所以他終於和王敦劃清了界限,積極尋找機會偷襲武昌。

晉元帝司馬睿得知甘卓和王敦劃清了界限,立刻封甘卓為鎮南大將軍、侍中、都督荊梁二州,荊州牧。甘卓的付出很快就收到了回報,他很為自己的決斷驕傲。

詔書遷卓為鎮南大將軍、侍中、都督荊梁二州諸軍事、荊州牧,梁州刺史如故,陶侃得卓信,即遣參軍高寶率兵下。——《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

但武昌不是那麼好打的,甘卓需要等待一個好時機。可等又等、盼了又盼,這個好時機卻一直沒有到來。

如果王敦在行軍途中受阻,甘卓會立刻出兵攻打武昌,屆時王敦必然首尾難顧。可問題是:王敦行軍速度雖然緩慢,卻並沒有遇到過什麼像樣的抵抗。

直到王敦的軍隊開到帝國都城外,甘卓也還有機會。因為帝國都城必然會出現攻堅戰,如果王敦攻城不利,甘卓也有機會偷襲武昌。可問題是:周札直接打開了都城大門,王敦兵不血刃的進入了都城。

王敦舉兵攻石頭,札開門應敦,故王師敗績。——《晉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他是甘寧的曾孫,卻因年老膽怯錯失良機,最終身死族滅

甘卓等到花兒都謝了,卻始終沒有等到王敦受阻。

只要王敦受阻,甘卓再趁勢偷襲武昌,立刻就能營造出一種“攻守易形”的架勢。到了那個時候,甘卓就有機會趁勢收拾掉王敦,成為帝國最大的功臣,甚至有可能成為帝國最有權勢的人。

但如果王敦沒有受阻,就隨時可能回師和甘卓一決雌雄,而晉元帝司馬睿肯定派不出軍隊來幫甘卓的。屆時,王敦就可以說:甘卓老眼昏花,幫著皇帝身邊的奸臣做事!

最初,眾貴族幫著晉元帝司馬睿收拾王氏,完全是因為王氏的勢力太大,眾貴族害怕平衡被打破,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威脅。

後來,眾貴族幫著王氏對抗晉元帝司馬睿,完全是因為司馬睿試圖擴大戰果,眾貴族害怕皇帝加強集權,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威脅。

在眾多貴族的眼中,晉元帝司馬睿與王敦只是一丘之貉,誰都不值得同情。但此時王敦做的事,就是大家一直期盼的事,他們怎麼會阻礙王敦呢?

甘卓之所以想偷襲武昌,絕不是因為他終於司馬皇族,而是因為他希望獲得更多的權勢和更高的地位。如果王敦的軍事行動不順利,眾貴族也會像腐食動物一樣,撲到王敦的身上撕咬血肉。

至於朝中的那兩位出身普通的“奸臣”(劉隗和刁協),他們已經不再重要了。王敦得勢一定會殺了他們,甘卓得勢也不會放過他們的,因為甘卓也是貴族一員,又怎麼可能坐視晉元帝司馬睿加強集權呢?

只可惜,甘卓始終沒有等到傳說中的好機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王敦殺進帝國都城耀武揚威。而自己只能苦守襄陽等死。

他是甘寧的曾孫,卻因年老膽怯錯失良機,最終身死族滅

果不其然,成功進入都城的王敦立刻回頭,寫了一封密信給襄陽太守周慮,命他除掉甘卓。周慮派人暗殺了甘卓,並把甘卓的首級送給了王敦。

面對這種結局,很多人都說甘卓年老膽怯:如果當初果斷地進攻武昌,也許誤打誤撞地就能成功。

這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我不能武斷地說這種觀點是否正確。但一個人身處亂世,如果想使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更進一步,就一定要詳細思考每一步該怎麼走,絕不會如此莽撞。

甘卓當時有三條路可選:

一、與王敦合作;

二、坐觀成敗;

三、出兵攻打王敦。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這三條路都能使甘卓的權力和地位更進一步;但從悲觀的角度來看:這三條路恐怕全都是死路。

甘卓沒能等到一個好機會,自己也沒能創造一個好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選擇或許談不上失誤,但他本人及其團隊確實有些平庸。與他威風凜凜的曾祖甘寧相比,甘卓的結局不禁令人唏噓萬分。

他是甘寧的曾孫,卻因年老膽怯錯失良機,最終身死族滅

甘卓的失敗原因雖然很複雜,但也絕不像史書所說的那樣:是因為他沒有支援晉元帝司馬睿。

史書這樣寫,只是一種維護皇權政治的習慣做法而已。

他是甘寧的曾孫,卻因年老膽怯錯失良機,最終身死族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