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鄔思道為何眼看年羹堯被殺,也不願出手相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這句名言,道出了人之本性,放在《雍正王朝》或歷史中,皆可屢試不爽。鄔思道救或者不救年羹堯,看似一念之差,背後卻藏著他所追求的“利”。

雍正王朝:鄔思道為何眼看年羹堯被殺,也不願出手相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訴求,諸葛亮追求的“利”是興復漢室;商人追求的“利”是錢財萬貫;雍親王追求的“利”是君臨天下……在利益面前,人的言行也會受到牽引,有人會因此而指鹿為馬、陽奉陰違,也有人部分人會高風亮節。鄔思道追求的利是什麼呢?

第一、公眾利益,濟“士”救民,忠君報國

從劇情來看,鄔思道是一位傳統讀書人,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情懷,但他又是一位刑餘之人,在當時沒辦法透過正常的途徑——科舉實現抱負,只能寄居四爺府發光發熱。四爺的小目標是奪嫡,大目標是一心要江山圖治,因此,兩人的長遠利益有一致性。鄔思道要為天地立心,就必須先將胤禛扶上皇位,此乃公利。

站在鄔思道的公利角度來看,年羹堯有“四不可救”。

一、殺人如麻,無數生靈命喪其手,而且位置越高,殺心越重。用胤禛的話來說,“濫殺無辜”這四個字,就足夠年羹堯死無數次。鄔思道不救年羹堯,其實是間接挽留天下蒼生。

雍正王朝:鄔思道為何眼看年羹堯被殺,也不願出手相助?

二、貪得無厭,極盡斂財之能事。年羹堯貪的錢,全部來自普通百姓,卻沒有用於百姓,而是花在個人享受。不救年羹堯,可以減輕百姓負擔。

三、結黨營私,用“年選”打造個人小團體。天下缺額有定,而士子登進無窮,年羹堯為了一己之私,破壞了讀書人的上升渠道。何況,小團體還會給朝堂生態帶來副作用。不救年羹堯,可以還讀書人一個公道。

四、仗著功勞,目無君上,威脅皇權。在古代,君權天授,神聖不可動搖,威脅到皇帝的權威就是自討苦吃。年羹堯身為大將軍,位高權重而不知收斂,他的種種作為,既危害朝廷,也危害皇權。雍正被年羹堯威脅甚至“羞辱”,鄔思道為人臣者,自會君憂臣辱。

年羹堯在朝堂之上已經無藥可救,鄔思道又何必再救。

雍正王朝:鄔思道為何眼看年羹堯被殺,也不願出手相助?

第二、個人利益,保住小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等到雍王爺成了雍正帝,準備兔死狗烹時,鄔思道為了保命和生存,主動提出“半隱”,此乃私利,也是人最底層的需求。站在鄔思道私利的角度,年羹堯同樣有“四不可救”。

一、雙方身份有別。鄔思道是雍正的謀士,負責出謀劃策;年羹堯是雍正的武將,負責領兵作戰。這兩人如果合作,完全可以翻天覆地,甚至架空皇帝。只要他們稍微走近一點,雍正必然會疑神疑鬼。如果鄔思道為年羹堯保命而為其出謀劃策,來自不易的“半隱”恐怕也會付諸東流。

二、兩人非親非故,交情也不深。鄔思道自從進了雍王潛邸,與年羹堯幾乎沒有交流;想娶年羹堯的妹妹,結果被胤禛橫刀奪愛。這是受形勢影響,但也由此導致年羹堯與鄔思道的關係永遠不能成為親戚、朋友,而只能停留於點頭之交。既然交淺就不必推心置腹,更談不上為別人的命運操心。

雍正王朝:鄔思道為何眼看年羹堯被殺,也不願出手相助?

三、在雍正面前,鄔思道已經多次直接或間接地表達過對年羹堯的不滿。江夏鎮事件發生後,鄔思道就指出年羹堯瞞著上司私吞錢財,然後提議胤禛派人監視他;後來又借李衛之口,說年羹堯遲早會壞事。職場之上,特別忌諱反覆無常。鄔思道對年羹堯不滿的態度既然已經擺上檯面,如果再跳出來救他,豈不是給自己挖坑?

四、年秋月是胤禛牽住鄔思道與年羹堯的線。只要鄔思道與年羹堯任何一個有異動,胤禛就會“拉扯”秋月這根線。鄔思道與秋月情投意合,胤禛雖然擋住兩人朝朝暮暮卻擋不住他們朝思暮想。年羹堯的囂張跋扈,已經間接傷害了秋月。鄔思道如果救年羹堯,萬一觸動了龍顏,只會讓秋月的處境雪上加霜。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相逢是偶然,離別是必然。鄔思道透過雍正,已經最大化地實現讀書人的理想。兩人相處十餘年,一朝離別就再無相見。對鄔思道而言,他與年羹堯、雍正的緣分已盡,早已成了外人,雍正與年羹堯的郎舅恩怨,也輪不到他來插手。

雍正王朝:鄔思道為何眼看年羹堯被殺,也不願出手相助?

秋媚說:為了天下少一個“禍端”,為了自己由“半隱”順利地變為“全隱”,於公於私,鄔思道都不能救年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