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半徑不斷擴大 這裡的礦區沒了“礦區樣兒”

◎本報記者 張景陽 通訊員 張曉豔

77億元

近5年,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累計投入77億元,栽種喬灌木2000多萬株,治理採煤沉陷區和復墾區329平方公里,還地率71。87%;並建成年供水能力5500萬噸的疏幹水綜合利用工程,變廢為寶的疏幹水正在成為礦區綠化、降塵的“源頭活水”。

科技日報記者6月18日從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政府獲悉,今年該旗已投入資金近4億元,累計種樹450萬株,為當地綠色礦山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跟隨著一輛輛拉運苗木的卡車和一個個悉心培綠的身影,記者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綠”的半徑在不斷擴大,計劃中的61731畝綠色礦山治理面積已經完成95%以上。

作為全國第三大產煤縣、國家重要的能源戰略基地和內蒙古重要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伊金霍洛旗現有85戶礦山企業,其中74家是煤炭企業。然而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卻這樣評價伊金霍洛旗:“礦區不像個礦區了。”

高效益:從滿山綠植到百姓“綠資”

“今年還有治理過的3000畝地,怎麼租,咱們商量一下?”

“除了租地,能不能讓村民參與礦山綠化,解決一些人的就業?”

這段對話來自伊金霍洛旗烏蘭集團榮恆煤礦礦長柴二榮和煤礦所在地納林陶亥鎮阿吉爾瑪村黨支部書記郝新明,他們正在討論今年企地雙方如何合作。“我們村90%以上的人口移出去了,一部分是礦區移民,一部分是生態移民。這個地方乾旱缺水,以前都是荒山,羊都養不活。”想起過去,郝新明感嘆不已。

村民溫祥接過話茬說:“你看現在,滿山都是樹和草,空氣也好。礦區免費幫我們復墾治理,治理完了再返還給村民,然後他們再以租賃的方式租回去發展綠色種養殖,我家每年能收入2萬多元的租金,這比過去自己種地的收入都多。”

與村民的話相印證的是榮恆煤礦辦公區外的一片機聲隆隆,平整過的大片土地在等待著移栽苗木,工人們正忙著解除安裝苗木、播種苜蓿草籽。

柴二榮告訴記者:“這是我們新建的生態園,我們今年的綠化計劃基本已經完成了。我們不僅讓礦區變綠,山頭變綠,還讓產業變綠,我們先治理再還民,如果村民不種山地,我們就流轉回來發展綠色農牧業。”

近幾年,伊金霍洛旗始終堅持將建設綠色礦山作為推動綠色轉型的發展工程和民生工程,以花園式標準推進綠色礦山治理,多方發力,努力培育綠色優勢,積累綠色資本,將農牧民吸附在“治理鏈”上,透過土地流轉、分紅等方式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為鄉村振興“儲資”。

近5年,伊金霍洛旗在綠色礦山治理中累計投入77億元,栽種喬灌木2000多萬株,治理採煤沉陷區和復墾區329平方公里,還地率71。87%。並建成年供水能力5500萬噸的疏幹水綜合利用工程,將疏幹水引入西部8條內陸河流和15個湖淖進行生態補水,變廢為寶的疏幹水正在成為礦區綠化、降塵的“源頭活水”,而農村牧區的灌溉條件、生態環境、人居環境都因水而優。

新能源:從萬畝禿嶺到電力“光谷”

站在一個坡頂上,放眼望去,四邊是望不到邊的“樁”,密密匝匝又井然有序,大部分樁上已經裝上了太陽能板,在山谷間熠熠生輝。不久之後,這裡將生產出不用煤的電。

“這是我們牽頭投建的光伏專案,計劃在5月份實現併網發電。土地都是我們治理後返還給農牧民,再流轉回來的,農牧民以土地入股進行分紅,還可以來這裡就業,實現穩定收入。”國家能源集團神東布林臺煤礦環保組組長高戰新指著漫山遍野的光伏板介紹道。

讓4。2萬畝採煤沉陷區土地華麗變身為電力“光谷”的,正是天驕綠能50萬千瓦光伏發電示範專案,位於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巴圖塔採煤沉陷區。

怎麼能讓綠色礦山變成更有內涵的綠色資源?伊金霍洛旗開啟新思路,瞄準了“清潔能源”,讓綠色礦山成為清潔能源的生產“基地”。

光伏產業不僅為企業和農牧民帶來了好“光”景,“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還正在變成多方受益的“錢”途。

“我們村沾了綠色礦山治理的光,礦上為我們無償平整了1000多畝土地,又上了電。很多村民為礦區看護植被或是買了機械參與種樹,都有不錯的收入。”蘇勒德霍洛村委會主任郝治華說。

高戰新告訴記者,伊金霍洛旗在推進綠色礦山治理中始終堅持一條“硬框框”,那就是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適地適樹、喬灌草搭配”的原則,全力抓好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和景觀再現。

為此,伊金霍洛旗在委託國家林草局規劃設計院編制全旗《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與綠色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聘請了水利部黃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規劃設計院和國家林草局設計院兩家“國字號”設計院,“因地制宜、一礦一策”,為全旗所有礦山企業精準編制生態修復設計方案。

伊金霍洛旗統籌推進礦區和道路、城鎮、村莊、園區等區域綠化,打造集中連片的綠色景觀帶,在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的同時發展“眼球”經濟,透過常年有綠、三季有花的“美麗礦山”帶動鄉村遊、觀光遊,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尖科技:從綠色生產到智慧開採

世界首套純水支架、世界首套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8。8米超大采高智慧綜採工作面、井下5G+無人機智慧巡檢系統、“三期三圈”生態環境防治技術……

採煤不見煤,值守不見人。在伊金霍洛旗的神東上灣礦區,沒有翻滾的煙塵或渾身炭黑的工人,因為這裡的煤炭生產,從開採、洗選再到裝運,幾乎都由機器裝置來完成。

特別是煤礦井下5G+無人機智慧巡檢系統在8。8米超大采高智慧綜採工作面順槽皮帶機巷試的執行成功,透過鐳射掃描定位,實現了無人機在無GPS訊號、無任何照明和複雜電磁環境下的自主飛行、自主導航和自動避障、自動巡檢。

先進科技的介入,讓神東礦區不僅實現了高效、安全、綠色生產,還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地上、地下實現了“雙綠”。據測算,雙重治理下的神東礦區,每年的大風沙天數比過去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輸入黃河的泥沙每年減少2000萬噸以上。同時,商品煤的混沙量因此降低了3。74個百分點,噸煤增收1元左右,按照歷年產量計算,每年可增收數千萬至上億元。

內“智”外“治”,伊金霍洛旗礦山治理的科技“組合拳”越打越順。神東布林臺煤礦攻克了斷層影響造成的生產任務緊迫等一系列難關,僅用35天就建成了智慧化綜採工作面,大幅提高了標準化生產水平,自動化率最高達到97%,居於行業前列。

伊金霍洛旗一隻手發力地上之“治”,一隻手大力推廣採選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透過全面提升地下“智”力,降低開採能耗,在礦山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間守住綠色“平衡點”。

目前,伊金霍洛旗正全力支援企業圍繞煤炭綠色開採、智慧礦山建設、疏幹水深度處理、煤矸石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謀劃佈局重大科技專案;同時,力推鄂爾多斯現代能源經濟研究院“無煤柱開採、衝擊地壓”等六大課題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打造全國煤炭領域先進技術應用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