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低迷,產線關閉,影碟的時代落幕了?

破圈難,難於上青天。

想重溫一部老電影?點開App,搜尋名稱,緩衝播放一氣呵成,不需片刻就能欣賞到喜歡的影視作品了。

點播式觀影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如今,手機、電腦、平板等裝置正成為人們觀看影視作品不可或缺的工具。

曾經使用影碟在電視或顯示器上看片的日子已成往事;流媒體時代,購買影碟的人越來越少,這直接導致了國內影碟行業規模的萎縮。

今年稍早,國內唯一一條正版藍光生產線宣佈即將關閉,這無疑將是對影碟行業的又一重大打擊。難道,屬於影碟的時代果真將要落幕了?中國影碟市場的未來又將如何?

影碟被迫高階

曾經,一張熱門的盜版九區碟,銷量能達數千萬張;而正版的六區碟,透過新華書店等正規渠道銷售,銷量也能以萬計。

然而,往日的輝煌早已不在,在市場環境日漸萎縮的情況下,如今的影碟產品被迫走上了“高階路線”,限量發行。但即便如此,影碟的銷量依然慘淡。

據業內人士介紹,前幾年,限量發行的數量能維持在2000張左右,現在,大多數影碟的限量基本在500以內,有的甚至只有100張;若是能夠發行1000張,已經算是大賣了。

影碟淪落到這般境地,主要原因在於盜版資源的衝擊和流媒體的興起。

在我國網際網路普及的過程中,網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明顯的提升,在當時下載一部盜版電影資源往往要花費一天或是更久的時間,所以那個時期的影碟仍具有不小的競爭力。

但隨著網路提速,縮短了下載盜版資源的時間,與此同時,流媒體也開始蓬勃發展。

不僅是各家影片平臺加大了影視內容的投入,迪士尼、華納等傳統發行方也在加緊佈局流媒體業務。

由此,對影碟行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按照業內人士的話說,走高階路線實屬無奈,在銷量小的情況下,只能提高單價,維持利潤。而支撐高單價的正是影碟內容和品質上的提升。

以發行商北京碟影傳媒為例,在其將於本月底發行的《刺殺小說家》碟片中,收錄了杜比視界及IMAX畫幅兩個版本的影片,還附帶了導演路陽、原著作者、攝影指導、聲音指導等三條評論音軌,332分鐘的幕後製作花絮;此外,還包括設定集、劇照畫冊、分鏡故事板、明信片、導演簽名海報等。

銷量低迷,產線關閉,影碟的時代落幕了?

雖然在內容和品質方面,流媒體上的影片無法與影碟相比,但對影碟這樣一個非標產品而言,從買版權、編輯素材、送審、編碼設計、印刷、壓盤包裝再到最後銷售,整個製作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成立於2016年的北京碟影傳媒,是目前國內僅有的五個獨家影碟發行品牌之一,5年間已發行超過100套影碟產品。

創始人王博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獲取影片的授權、周邊產品的製作、哪些獨家花絮能收錄進光碟,所有制作細節都需要依據實際情況一個個確定,“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了。”王博感慨。

以《刺殺小說家》為例。碟影傳媒與版權方簽好合同後,提前拿到了與影片相關的素材;隨後約好導演、聲音指導、造型指導等人的時間,租了一天錄音棚,錄製三條評論音軌;然後是篩選此前要到的素材,聯絡剪輯師進行剪輯;圖片素材在設計師加工後,也需要給片方與導演確認,之後就是送審拿版號,編碼壓碟。

這個專案在王博看來進行的非常順利,但由於紀錄片素材有近1000個小時,觀看及剪輯都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整個專案耗時約半年的時間。

人群小眾,產品無法規模化生產,製作過程類似定製,且耗時費力,這便是目前中國影碟行業的現狀。想要改變,或許可以向“鄰居”學學……

黑膠迎來複興

音樂與影碟,這兩個行業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音樂行業的數字化甚至更早一些,在這個動動手指就能聽歌的年代,普通消費者很難有動力去購買實體專輯,唱片的銷量可以說同樣慘淡。

作為唱片的一種,黑膠唱片與影碟的境況十分相像。

首先,黑膠比普通CD賣的更貴,與影碟一樣都有著不少的溢價屬性;其次,黑膠與藍光同樣需要專門的播放裝置;第三,兩者的生產線都經歷了關停,由於市場需求嚴重不足,1998年國內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被迫關閉。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黑膠唱片將就此成為歷史的註腳時,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2015年,黑膠生產線再度迴歸,如今國內已經有了三條主要生產線。

黑膠的歷史比影碟更久遠,近幾年出現復興的跡象,其中緣由大概有二點:

一是唱片是音樂人承載自己作品的主要介質,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音樂行業粉絲的更強屬性。

此前,每當歌手推出新專輯或者單曲時,都會有銷量統計排行榜,不少粉絲很早就有購買磁帶、唱片支援打榜的習慣。

而影迷的做法更多是去電影院買票觀影支援票房,在看過電影后願意買碟的影迷屬於“真愛粉”範疇,人數並不多。

銷量低迷,產線關閉,影碟的時代落幕了?

二是唱片公司、音樂人、渠道與發行商都在推動“黑膠復興”,例如,不少歌手如田馥甄、袁婭維、汪峰等在推出新專輯時都會同步發行黑膠唱片,一些獨立音樂人也在發行黑膠作品。相比之下影碟的發行方顯得勢單力薄。

有業內人士坦言,如果一些知名音樂人在出新專輯的同時推出黑膠唱片,就能慢慢影響粉絲群體與整個行業,逐漸會有更多人嘗試黑膠唱片這種載體。

此外,一些渠道和發行商也會根據對國內市場的判斷,推動版權方和音樂人制作黑膠唱片,甚至親自下場投資和引進。

一位追星多年的資深粉絲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黑膠近幾年才開始流行,主要是因為一些歌迷會買碟收藏,而在唱片裡黑膠的收藏價值最高,這也為行業打開了新財路。

一些音樂人會提出要求,必須是買了黑膠後才能獲得自己的簽名,而另一些則是在演出結束後就安排黑膠唱片的籤售活動。

另外在零售端的線下唱片店也有了新變化。不但銷售唱片,還提供與音樂演出相關的周邊服務,這使得唱片店成為了文藝愛好者的新去處,如北京798的萊派黑膠唱片和西安的樂與餌黑膠博物館,就一度成為熱門地標。

近來,最為出圈的要屬周杰倫出道20週年限量發行的黑膠唱片了,這套產品引發了不少討論,僅內地版的預訂量就超過5000套。

銷量低迷,產線關閉,影碟的時代落幕了?

一位粉絲購買的周杰倫黑膠唱片

顯然,黑膠市場已有了回暖之勢,那麼影碟行業能否邁過寒冬?

破圈實屬不易

透過對比影碟與黑膠行業的現狀,新零售商業評論認為,黑膠唱片有著不少可取之處。

比如營銷宣傳。從每年國內各大電影節的影片銷售情況來看,國內的影迷群體雖不龐大,但數量仍然可觀,此外,對於一些演員的粉絲,也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加以引導,將他們轉化成為影碟的消費者。

事實上與黑膠相比,影碟收錄的內容更豐富。FIRST策展人顧鵬遠向新零售商業評論表示:“影碟可以將一部電影的所有相關內容以非常詳實的方式呈現給觀眾,但觀眾恰恰是忽略了這一點。”

國外影碟發行方CriterionCollection(經典收藏)在出版導演黑澤明的電影時,都會附帶日本電視臺曾經制作的黑澤明專題紀錄片《創作是美好的》中對應的一集內容,不考慮盜版渠道,想看到這些珍貴的內容只能透過影碟。

在顧鵬遠看來,原本摸不到的電影透過影碟實體化,能讓購買者產生“擁有”了這部電影的感覺。同時,如今的影碟本身也極具收藏和觀賞價值。

然而,即便是影迷,想要轉化為影碟消費者也並不容易。

單看影碟的市場宣傳,主力還是在碟片的發行方。因為發行方向片方支付了版權費後,影碟銷量的多少與片方關係並不大,所以片方的宣傳動力自然就小,找導演或演員幫忙宣傳也只能依靠“私交”,這就為宣傳帶來了更多變數,也就無法像黑膠唱片那樣實現全鏈條發力。

雖然破圈不易,但國內的影碟發行方也在努力探索。廣州的影碟品牌“友碟匯”建立了碟友之間的曬碟交流群,以運營社群的方式進行營銷推廣。

碟影傳媒在發行《橫道世之介》時,除了尋找業內知名人士幫忙轉發宣傳外,還找了電影博主、日本生活博主等能與電影產生關聯的人士,舉行轉發抽獎等活動;也與片方、小說的國內出版方世紀文景做了互動;還與做日本電影混剪的博主進行接洽,針對潛在使用者進行宣傳。

據瞭解,雖然上述做法讓《橫道世之介》取得了不錯的銷量,但每一張光碟的宣傳都要結合影片特色進行策劃,很難使用一套通用模板,這就需要在營銷層面花費更大精力。

在新零售商業評論看來,影碟行業或許可以參考遊戲領域的銷售方式——根據周邊產品的豐富程度製作豪華版、普通版,以及僅包含碟片的基礎版,以此來吸引更多影迷。此外,碟片專賣店的各種線下活動也是吸引影迷和轉化銷售的有效手段。

銷量低迷,產線關閉,影碟的時代落幕了?

遊戲《美國末日2》豪華版配置

顧鵬遠感慨:“許多玩家在遊戲裡氪金消遣並不會猶豫,花的錢也不比影碟少;只能感慨,不同的人獲取快樂的方式不同。對於中國娛樂市場的消費者來說,可能大家一下子就邁入了網路下載點播的時代,逐漸就忘記了影碟。”

雖然全世界的碟片行業規模都在萎縮,但歐美等國家的影碟市場仍然有著不錯的銷量。資料顯示,今年《神奇女俠1984》在北美仍有著71。3萬張的銷量,銷售金額達1700餘萬美元。

回看國內,今年5月,碟影傳媒選送的國內“第五代”導演作品集藍光碟,成功入圍了義大利博洛尼亞修復電影節2021年DVD大獎最終入圍名單,其中包括《黑炮事件》《孩子王》和《盜馬賊》三部作品。

雖然如今已是流媒體時代,但影碟行業仍在以自己的方式堅守。正如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在形容主題樂園式電影時所說:“這是一種新形式,但它不應該把我們趕出去。”

參考資料:

《黑膠復興,是因為變身成理財產品?》,看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