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臺灣的海洋漁業,再看看內地,兩者差距不是一般大

我國是一個有著300萬平方千米管轄海域的海洋大國,位於東亞大陸邊緣與遼闊太平洋之間的臺灣省,四周海環,在自然環境上是我國漁業生產條件最好的地方。

看了臺灣的海洋漁業,再看看內地,兩者差距不是一般大

臺灣省有著廣闊的淺海水域,就東海和黃海的臨近海域而言,水域面積就達13萬多平方公里,在這一國內,水深多在200米以內,海底傾斜平緩,海水溫度較高。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最適宜浮游生物的生活,是各種海洋魚類餌料最多的地方。

同時還有大量從陸地上隨江河輸送來的豐富的營養物質,使這裡成為海洋魚類良好的繁殖生長漁場。尤其是沿海強大的海流活動,是臺灣省海成為良好漁場的決定因素。

看了臺灣的海洋漁業,再看看內地,兩者差距不是一般大

眾所周知,海洋魚類對水溫變化十分敏感,生活在水裡的魚類,一旦遇到水溫下降,或生活在寒水的魚類,如遇到水溫回升,都會馬上轉移地方。而臺灣海域既有暖流透過,又有寒流到達,所以,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寒暖流的交替,各種習性的魚類都前往遊,出現了季節性的不同魚類的漁汛。

夏季,臺灣受暖流影響,出現大批的暖水性魚類活動,是捕撈多種魚類的好時機。到了冬季,來自北方的渤海、黃海寒流進逼南下,寒水性魚類隨寒流而至,形成新一批的魚汛。

看了臺灣的海洋漁業,再看看內地,兩者差距不是一般大

此外,臺灣省還有水深不到70米的淺海灘塗450萬畝,很適於發展海水養殖。內陸的淡水水量不小,為發展淡水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臺灣省由於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魚類資源十分豐富。據統計僅海魚就有5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達百種以上。

“旗魚”是臺灣省一種極其名貴的魚類,是我國水產資源中價值最高的種類之一,最大的旗魚體長達2米多。旗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日本是臺灣旗魚的主要出口市場,一條百斤重的旗魚的售價高達3-5萬元人民幣。

臺灣旗魚漁場主要在蘇澳港以東外海和鵝鑾鼻以南海面。另外如暖水性洄游魚類,其漁場主要在東北洋麵,以及基隆港東北到釣魚島一帶海漁港,是發展海洋漁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臺灣地區海岸線長達1600千米,大小漁港有100多處,並且建設良好,北部的基隆、西南部高雄的東部的蘇澳,被稱為“三大漁業中心。其中基隆是近海漁業較發達的漁港;高雄為遠洋漁業良港。此外,臺灣還有十多個二級漁港。按其所使用的工具和作業場所,又分為遠洋、近海、沿岸漁業和養殖等四項。

臺灣海洋漁業的真正發展始於上世紀50年代,50年代以近岸漁業為主,1953年產量為13萬噸,60年代後逐步轉為遠洋漁業,到80年代總捕獲量超過90萬噸,翻了7倍多。最高峰時期從業人口有11萬戶,人數多達90萬人,佔到了臺灣總人口的5%。

進入新世紀後,臺灣從事漁業生產人數雖然下降到約35萬人,但是是其產量卻未有絲毫下滑,每年的捕撈量在130萬噸,居世界第20位,產值超40億美元,在世界漁業市場上舉足輕重。

不過就海洋捕魚規模與產量而言,臺灣與內地差距甚大。 在海洋捕撈漁船領域,國內海洋捕撈漁船常年維持在15-18萬艘,總噸位在800萬噸左右。每年的海洋魚類捕撈量在700萬噸,僅一個舟山漁場的捕撈量就近300萬噸。全國海洋漁業總產值在1000億美元左右,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全球四分之一的魚都是被中國人吃掉的,總的消耗量比排名第二到第十名的國家加起來都要多。

回過頭來,再來說說臺灣的海洋漁業。近年來,臺灣積極推進“漁港建設計劃”,改善相關漁業公共設施建設,鼓勵漁民轉型從事娛樂漁業,僅花蓮漁港與石梯漁港每年就接待遊客在20萬人以上。探索出了一條海洋漁業轉型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