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世襲罔替,鐵帽子王和一般王爺還有哪些區別?

“鐵帽子王”這個詞是清代特有的,指的是親王、郡王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傳至後世不降等。其實,明代的藩王也都是鐵帽子,只是因為親王受封世襲罔替的這一傳統由來已久,所以就沒有“鐵帽子的”這個說法。

除了世襲罔替,鐵帽子王和一般王爺還有哪些區別?

清代入關,鑑於明代的教訓,在封爵上採取了降等襲爵的制度,也就是說,一般的親王,死後由他的兒子繼承王位,但要降等為郡王,郡王要降為貝勒,貝勒降為貝子,以此類推。

清代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爺,其中八個是開國功王,以戰功得封王爵,謂“功封”,分別是禮親王、睿親王、鄭親王、莊親王、肅親王、豫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其中四個屬於“恩封”,分別是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鐵帽子王是入關後的產物,而且出現得比較晚,並非是清初時就有的。親王爵位誕生於皇太極時期,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正式頒行封爵制度。這年四月,皇太極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

除了世襲罔替,鐵帽子王和一般王爺還有哪些區別?

皇太極這次分封有親王、郡王7人,貝勒2人。另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原為貝勒,此前一直臥病,當時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極分封諸王后一個月有餘,薩哈廉病逝,皇太極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慟不已”,隨後追封他為穎親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需要說明的是,皇太極時期,乃至後來的順治朝、康熙朝、雍正朝,都沒有鐵帽子王的說法,也就是說這些開國功王們,還不能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到了乾隆四十三年時,乾隆帝給多爾袞平反,並藉此機會釐清了各王之間的世系,將曾經受到削爵的功王們一一恢復了爵位,頒佈了世襲罔替的制度。

除了世襲罔替,鐵帽子王和一般王爺還有哪些區別?

鐵帽子王是一個通俗的說法,他們的爵位並非是鐵打不動的。乾隆帝對此也做了一些補充,強調這些鐵帽子王的子孫們,如果犯下謀逆或是非常嚴重的政治錯誤,同樣也會受到削爵除名的懲罰,他的爵位也將永遠廢除。這種情況也是發生過的,比如辛酉政變後,慈禧賜第五代怡親王載垣自盡,並削掉他的王爵。

那麼,鐵帽子王爺除了世襲罔替這個政治特權外,和普通的王爺們又有哪些不同呢?

區別還是很大的,從政治地位上來說,尤其是功封的八個鐵帽子王和他們的後代,在朝堂上都有很大的話語權,比如禮親王在諸多王爺中最為顯赫,凡遇朝政,禮親王的排班為首,也是第一個發言的,其他的鐵帽子王,在這方面都享有特權。

除了世襲罔替,鐵帽子王和一般王爺還有哪些區別?

當然親王、郡王都是爵位,不是職官,如果鐵帽子王不兼職官,那麼也就是個空殼的王爺。從乾隆朝開始到道光朝,親王、郡王按例不得進軍機處,所以在很長時間內,他們都遠離核心權力。

從經濟上來說,鐵帽子王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了。清代王爺按例都有自己的莊園、錢莊、馬場等,這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功封的八個鐵帽子王,在入關時都分到了一大片土地莊園,而且都是京師附近的上等糧田,面積大質量高。

到了康熙以後,由於宗室繁衍,受封爵位的皇子們雖然也有莊園各項,但都遠離京師,有的甚至還在關外,無論是面積還是質量,都不能和鐵帽子王相比。

除了世襲罔替,鐵帽子王和一般王爺還有哪些區別?

此外,鐵帽子王爺的王府是屬於絕對的私產,這倒不是說其他的王爺就不是私產。這裡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清代的王爺都有自己的王府,但是由於實行的降等襲爵,因此到了數代以後,他們的子孫也就成了輔國公、鎮國公一類的。這個身份顯然就不能繼續住在王府,按規定是另擇新居的,原來的王府朝廷要收回。

鐵帽子王由於是世襲罔替,他的子孫後代們都是親王、郡王,所以王府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他們固定的產業,只要沒有削爵,就能永遠住下去,而且經過一代代的積累,這些鐵帽子王家族都有很雄厚的經濟實力。民國時期,有很多王府紛紛被典賣,這些王府的主人大多都是鐵帽子王。

除了世襲罔替,鐵帽子王和一般王爺還有哪些區別?

綜合來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雖然與當朝皇帝的血緣較遠,他們當中也有很多人沒有機會參與政治,但就憑祖上積累下的功業,也足可過上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