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若不死,燕王朱棣還有底氣發動靖難之役麼結果一目瞭然

在我國延續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們一直視嫡長子繼承製為最正統的王位繼承製,然而,高高在上的帝王之位誰不想要呢?更何況皇帝基本不會只有一個兒子,那些有野心、有能力的皇子們自然會試著爭一下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除了皇子,對龍椅垂涎欲滴的還有王爺們,而燕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於是,他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將皇位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了過來。

在我國延續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們一直視嫡長子繼承製為最正統的王位繼承製,然而,高高在上的帝王之位誰不想要呢?更何況皇帝基本不會只有一個兒子,那些有野心、有能力的皇子們自然會試著爭一下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除了皇子,對龍椅垂涎欲滴的還有王爺們,而燕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於是,他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將皇位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了過來。

朱標若不死,燕王朱棣還有底氣發動靖難之役麼結果一目瞭然

很多人都認為,朱棣之所以起兵造反,除了他對皇位覬覦已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在繼位之後立即進行了削藩,將幾位擁有兵權的王爺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那麼我們不妨來做一個設想,如果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沒有早逝,並順利繼承皇位的話,他進行削藩,朱棣還會起兵造反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削藩。削藩,實際上就是君主將擁有兵權的藩王手中的權力、封地進行削減,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但是,削藩往往會造成藩王的不滿,甚至是反抗,我國曆史上幾次著名的削藩都無一例外地引起了叛亂,如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明建文帝時期的靖難之役、康熙帝時期的三藩之亂等等。和其餘兩位皇帝不同,建文帝非但沒有加強了自己的權力,反而丟掉了自己的皇位。

朱標若不死,燕王朱棣還有底氣發動靖難之役麼結果一目瞭然

話題回到朱標身上。朱標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嫡長子,自打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父親當成下一代繼承人來培養的。據說,朱標出生時,朱元璋正駐紮在南京,在得知自己的嫡長子出生後,朱元璋立即跑到軍營附近山上的石壁上題詞道:“到此山者,不患無嗣。”由此可見,朱元璋在朱標這個長子身上得到了無盡的安慰,而他也對朱標傾注了無限的期冀。也就是說,從燕王朱棣記事的那一天起就明白,皇位只能是大哥朱標的。

早在朱元璋打天下自立為吳王的時候,朱標就被立為了世子,朱元璋創立政權後,吳王世子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直到朱標在洪武25年病逝,朱元璋也從未有過另立太子的想法。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找了號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為太子講經,授予他為君之道。

與朱元璋的暴脾氣不同,自小受到了儒家孔孟之道教育的朱標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在幫朱元璋處理政事期間,朱標還曾勸阻父親不要濫殺群臣,要多行“寬通平易之政”,由此,待人寬厚的朱標還得到了朝中大臣們的一致擁戴。

此外,朱標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也都一視同仁,在兄弟姐妹犯錯的時候,朱標往往會第一個站出來向朱元璋求情。在《明史》中就曾記載了朱標為弟弟晉王求情的場景:“(晉王朱?)然性驕,在國多不法。或告?有異謀。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因此,朱元璋的孩子們在朱標繼位這件事上,都是心服口服的,倘若朱標沒有早逝,那麼他繼位就是人心所向,朱棣的謀反之心也就會消失大半。試想,若是朱棣想去討伐宅心仁厚的朱標,那麼他就要受到來自文武群臣、兄弟姐妹的壓力和譴責。

朱標若不死,燕王朱棣還有底氣發動靖難之役麼結果一目瞭然

那麼,假設朱標登上皇位,那他會削藩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藩鎮割據的局面對皇帝的帝位是有所威脅的。但是根據朱標的性格進行分析,被削藩後的諸王可能會被軟禁、可能會成為閒散王爺、也可能會分派諸位王爺在朝中任職,而不是像建文帝朱允炆那樣,將王爺們廢黜、關押、軟禁、甚至逼死。

“毀宮殿,掘地五尺,悉更祖法,以奸惡所為,欲屠滅親王,以危社稷,諸王實無罪,橫遭其難,未及期年,芟夷五王。”從朱棣發出的靖難檄文來看,朱允炆對待自己那些失去權力的親王叔叔們太過決絕,而朱棣起兵的導火索,也正是因為被自己的侄子逼到了絕路,如果不起兵相抗,他就會和其他兄弟一樣,被侄子無情地殺死。

朱標若不死,燕王朱棣還有底氣發動靖難之役麼結果一目瞭然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也不會有假設。宅心仁厚的朱標按著歷史的車輪軌跡早早病逝,而擁有將才的燕王還是舉兵南下,將皇位從自己的侄子手中奪下。而明朝歷史上也多了一個願意“天子守國門”的明成祖,少了一個征戰蒙古的曠世名將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