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靠譜的牙醫 就是不輕易對你下結論

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足不出戶似乎可以買到生活中的所有必需品,就連配鑰匙這樣的老行當也有了“網上遠端配置”的新玩法。在網上詢診問病也成為了許多患者的常規操作。

作為牙醫們來說,每天同樣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口腔諮詢。然而,有一種諮詢,常常讓很多牙醫感到無奈和無能為力,也是牙醫最怕的,那就是網路遠端看牙!

為啥?是牙醫高冷不願幫忙嗎?還是和牙醫的親密度不夠?

今天就來說說牙醫們為什麼不肯在微信、微博診斷?

先來看看一位醫生的自述:

我為什麼“微博/微信不看病”?

“為了保護自己的心不被一味的冷卻,我的原則就是:微博上不看病。”

我是一名醫生。一名開了微博並且實名認證了的醫生。從開博之日起,就在簡介裡寫了:微博不看病。

除了因為沒時間,更主要的原因是責任。

責任是醫患關係的最終契約。從醫學生宣讀希波克拉底宣言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知道,生命所繫,性命相托,這種責任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可是不能隨便揹負的。

你來看病,從掛號就診那一刻起,標誌著這種契約關係的開始。

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任何免費諮詢醫生都是不必承擔責任的。

看病,看醫生,必須要與醫生面對面。問診、查體,所有的資訊都應該是第一手資料。對於其他醫院的檢查和描述,我們會參考,但畢竟疾病是動態的,當時的情況只是疾病某一個時刻留下的痕跡而已。

就診時問診、查體仍然必不可少。即便這樣,還有相當多的鑑別診斷需要考慮。誤診是小機率事件,但是仍然是絕對存在的機會。

在病歷記錄上,在和患者的姓名年齡這些基本資訊處於同樣位置有兩點:病史來源、可靠程度。網路上,我能夠拿到的都是第二手、甚至第N手資訊,我無從判斷這些資訊的可靠程度。

從一個不可靠的資訊來源,再縝密的推理也無濟於事,再高明的專家也可能會毀了一世英名。

回到主題:為什麼牙醫不在網上看病!

有一種靠譜的牙醫 就是不輕易對你下結論

1、不能準確描述病情

描述病情,其實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容易。也許你描述大半天,也不能描述到點上。

例1:常見網上求助——牙痛

牙痛的感覺也是五花八門,有酸酸的痛、冷熱的痛、劇烈的痛、咀嚼時的痛等。這些不同的痛其實也意味著牙齒各種各樣不同的疾病。

例2:常見網上求助——牙齒鬆動

牙松,鬆動到了什麼程度?不同的鬆動度,決定牙的去留命運。該拔除,還是能挽救?這都需要現場檢查。

對於患者來說,不懂得準確描述病情非常正常。畢竟牙齒的一些症狀是難以自察,牙醫也是透過探針,口鏡,充足的燈光才能全面探查病情。醫學是個嚴謹的科學,不經過儀器檢測和牙醫親眼檢查,很容易誤診。

2、病情的複雜性

牙科病情的複雜性也讓牙醫非常頭疼。一個簡單的症狀,可能對應不同的病。

有患者提問:夏天吃冰淇淋,總是感覺牙痠疼,這是怎麼了?

有幾種可能:1。牙齒敏感(牙本質過敏);2。齲齒;3。牙髓炎;4。牙齒裂縫。那你的症狀到底什麼問題引起的呢?

這時候千萬別問:要治療幾次?需要多少費用?至少讓牙醫看到你的牙,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3、有照片也看不了啊

即使患者說“我的照片已經發你了,還是高畫質原圖哦……”,這也是沒辦法讓牙醫們準確治療。

事實上,口腔攝影,對於牙醫都是一個挑戰。

為了能拍出最能還原病情的照片,需要單反相機,微距鏡頭,環形閃光燈等外,還需要開口器、反光鏡以及背景板等專業輔助器材用品。

所以,隨手一拍的照片,恐怕是瞧不出什麼,更何況牙醫看病不僅僅是望診,還有探診,捫診等。

有一種靠譜的牙醫 就是不輕易對你下結論

4、正確的牙醫使用指南

雖然牙醫朋友不能為你提供微信看牙,但是能為你提供最專業靠譜的口腔健康知識。

牙醫大多愛科普,在他們看來,透過科普健康知識讓朋友保持口腔健康更有意義,更有成就感。

牙醫們一點也不高冷,只要能理解牙醫的難處,他們一定會對你“掏心掏肺”。所以無論是牙還是身體出現任何狀況,還是應當到口腔醫療機構請醫生做正規的檢查和治療。

• END •

往期推薦

這個根充能說點什麼呢?還是自己看吧。。。

根管治療穿孔的處理方法

口腔內科常用藥物材料及器械

口腔病歷書寫

備牙常被忽略的一些問題

牙醫必備技能「牙周翻瓣術」一定要掌握

關於拔牙後出血的處理方法

關於梅毒患者的辨認

C型根管相關知識

後牙的標準牙體制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