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本文章節

01、有沒有過躁狂/輕躁狂發作?

02、暴躁易怒可能不是真正的輕躁狂/躁狂

03、瘋狂購物、進食不等於輕躁狂/躁狂

04、吃了抗抑鬱藥後“轉躁”是不是雙相?

05、從多學科角度看兩者的區別

抑鬱症(抑鬱障礙)與雙相障礙是最容易被混淆、也最容易出現診斷爭議的精神心理障礙。

而且,抑鬱症又被稱為“單相抑鬱”,雙相障礙又被稱為“雙相抑鬱”;光看這兩個名字,很多大眾就已經搞不明白了。

尤其是雙相Ⅱ型與抑鬱症的鑑別診斷。雙相Ⅱ型的輕躁狂程度較輕、時間較短,識別起來有較大難度,也容易“過度識別”。

不少精神科大夫為此頭疼,很多患者家長面對雙相Ⅱ型的診斷時,心中也疑慮重重,“我的孩子真的是這個病嗎?”

到底患者是抑鬱症還是雙相障礙,主流精神科在臨床中是怎麼鑑別的?有多大的可能沒鑑別出來?

以下基於多年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結合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臨床心理干預實踐,作出深入的分析。

01、有沒有過躁狂/輕躁狂發作?

抑鬱症有3條核心症狀: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缺乏,同時還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和行為症狀,也可以伴有精神病性症狀,如幻覺、妄想等。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抑鬱障礙的診斷標準

由於核心症狀突出,臨床中多見,抑鬱症的診斷在精神科臨床實踐中幾乎沒有爭議,醫生比較容易作出判斷。

而雙相障礙的診斷標準包括了2大方面:抑鬱發作和輕躁狂/躁狂發作。其中抑鬱發作的診斷標準與抑鬱症是一致的,只不過要求抑鬱發作的程度達到重度,也基本沒有爭議。可關鍵就在於躁狂/輕躁狂發作的判斷。

以下是躁狂和輕躁狂的判別標準: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躁狂發作的判別標準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輕躁狂的判別標準

如果患者有一次躁狂發作(可以有、或沒有重度抑鬱發作),就可診斷為雙相Ⅰ型;如果患者有過輕躁狂發作,也有過重度抑鬱發作,就可診斷為雙相Ⅱ型。

從上面的兩張圖片可以對比出,躁狂和輕躁狂的主要區別在於持續的時間(4天 vs 1周),還有症狀的嚴重程度。

一般來說,躁狂發作是比較明顯而且突出的,家屬能感覺到患者比患病前更加興奮、亢奮,話多、語速快,不斷改變計劃和目標,明顯誇大自己的能力。所以,雙相Ⅰ型與抑鬱症的鑑別診斷相對比較清晰。

可是,輕躁狂發作的識別和判定就難得多了。其時間短,偏離正常的程度小,患者雖然也有點盲目自大,但往往未達到非常亢奮的地步,而是給人一種愉悅、自信、積極的感覺,甚至可以感染身邊的人。

他們的想法和計劃雖然有那麼一點不切實際,但也有一定現實基礎,不明就裡的人可能對其信服。

所以,患者家屬很難覺察患者處於輕躁狂發作狀態,甚至可能以為患者的病徹底好了,都感到非常開心,也就更加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帶患者去看病了。

因此,對於患者有沒有過輕躁狂發作,精神科大夫往往只能透過問診來判斷,問患者、家屬的印象中,患者是否有過相關行為症狀。

那有時候患者、家屬的回答比較模稜兩可,醫生判斷時就較難把握了,也更有可能摻雜進醫生的主觀因素和個人經驗。這是導致雙相Ⅱ型與抑鬱症較難鑑別的原因之一。

02、暴躁易怒可能不是真正的輕躁狂/躁狂

上面的躁狂/輕躁狂診斷標準裡都包含有“易激惹”。

到底什麼是“易激惹”?在精神科大夫群體內部,對此也沒有一致的共識。

大部分精神科大夫認為,如果患者在得病後,脾氣明顯變得更加暴躁易怒,甚至在家大吼大叫、砸東西、打人,那這就屬於易激惹,進而判斷這是輕躁狂/躁狂發作的症狀。

可是,有的精神科大夫並不認同。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醫學顏文偉教授曾指出,躁狂的主要症狀是“高興愉快”、“欣喜若狂”,這種情緒能感染他人,“有的醫生,不管什麼疾病,只要病人發脾氣、衝動,就認為那是躁狂,加用碳酸鋰或德巴金,說是情感調整劑,可以調整情感,那是不對的”。

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的孫學禮教授在《雙相情感障礙及其非典型症狀識別與最佳化治療方案共識》一書中,也針對“激惹”和“激越”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以防衛為目的的攻擊為“激越”,以掌控為目的的攻擊才能稱為“激惹”。孫學禮教授形象地比喻“激越”類似於狗的攻擊,“激惹”類似於虎的攻擊。

結合我們的臨床心理干預經驗,我更加認同顏文偉和孫學禮教授的觀點。真正的易激惹出現時,患者的內心是自高自大的。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想法過分自信、甚至自負,所以容不得別人提出半點質疑和反對,進而生氣、暴躁。

而在輕躁狂/躁狂發作的其它時候,患者表現得愉悅、高興,對未來充滿計劃和希望,自我感覺良好,絲毫沒有抑鬱發作的跡象。

可是,很多患者的大發脾氣、暴躁易怒、砸物打人並不屬於這種情況。他們是因為極度的痛苦、絕望而感到憤怒,是大量負性情緒積累後的大爆發。

而且他們平靜下來以後並沒有高興、愉悅,而是像發脾氣之前那樣,繼續情緒低落、消沉,自卑、自我否定。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對於這種狀態,我們認為是患者在極度壓抑、痛苦下,因大量心理創傷被啟用的“激越”狀態,而不是“易激惹”狀態,不能作為輕躁狂/躁狂發作的診斷依據。對於這部分患者來說,更加準確的診斷可能是“抑鬱症伴激越狀態”。

希望更多的精神科大夫也能注意到這一點,即使患者對比患病前更加容易情緒激動、發脾氣、有暴力行為,這不一定就是易激惹、就是輕躁狂/躁狂,更不一定就是雙相障礙。

當然,雖然精神科大夫之間意見不完全一致,但也不能說某一方是誤診,這是臨床中對症狀的理解不同,患者和家屬最好不要因此質疑精神科大夫。

而且,如果僅從控制症狀的角度來看,治療雙相障礙的常用藥“心境穩定劑”,對於激越狀態也是有緩解作用的,有利於穩定患者的情緒,改善社會功能。

我們在臨床中曾接診過一位被其他權威精神科大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但我問診後,發現他其實沒有真正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但有過大發脾氣、暴躁易怒的的激越狀態。

他一直服用德巴金(丙戊酸鈉,一種雙相障礙患者常用的心境穩定劑),情緒也十分穩定。有一次他與女友去酒吧,期間有一名男性對其女友搭訕。

患者回憶,換做以往,他一定會大發脾氣,甚至可能跟那人打架。但當時他的反應從表面上看比較平靜,只是趕緊拉著女友離開了酒吧。他說:“我當時內心是有火的,但好像被壓制住了,發不出來”。但因為這貌似“理性”的舉動,反而讓女朋友認為他非常懦弱無能,結果與他大吵一架。

還有不少患病後出現激越狀態,在家裡砸東西、對父母大發脾氣的青少年來說,服用心境穩定劑後,雖然心情還是一樣糟糕,但脾氣緩和多了。

可見,心境穩定劑可以抑制患者在應激狀態下的情緒反應,這對於症狀嚴重的患者來說是利大於弊的,既可以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也可以減輕患者因情緒劇烈波動而感受到的痛苦。

03、瘋狂購物、進食不等於輕躁狂/躁狂

成癮疾病、或者類似於成癮的行為,有時候也容易被精神科大夫認為屬於躁狂/躁狂發作。比如物質成癮、暴食行為、瘋狂購物等。

成癮行為中的愉悅、放鬆和興奮感與躁狂/輕躁狂有很大區別。

躁狂/輕躁狂發作往往持續好幾天,在這一段時期內,患者的整體情緒是高興、愉悅的,思維奔逸、精力充沛、愛誇誇其談,自我評價過高,遇事過於樂觀。

但成癮行為則不同,成癮疾病的患者只有在想到、準備實施、以及實施成癮行為時有興奮的體驗,對其它事物或自我評價方面並沒有過度樂觀。而且成癮行為結束後,他們通常又陷入內疚、自責、痛苦的狀態。

就拿暴食行為來說,國外有學者將暴食相關的病症看作“食物成癮”。患者遭受過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內心壓抑,又缺乏有效、健康的解壓途徑,而暴食幾乎是他們唯一的解壓方式。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他們一想到吃美食,馬上產生心理渴求,有暴食的衝動,心裡興奮、期待,然後難以遏制地開始暴食,非常享受進食時放鬆、愉悅、不用想一切煩惱的美好感受。但進食後,他們又非常後悔、自責,情緒劇烈波動,更加自責。

這就明顯不是輕躁狂/躁狂發作,而是暴食障礙或者神經性貪食症的症狀。

還有瘋狂購物。孩子得病後花錢大手大腳,總在網上買東西,不讓買就發脾氣,這是不是疾病症狀?是不是輕躁狂/躁狂發作?很多家長迷茫和恐慌。

其實並不一定。在父母眼中孩子“過度”購物,有可能是親子雙方的消費觀念不一致,也可能是孩子內心壓抑,借購物來排解苦悶。

當然,也有可能是孩子認為自己能力超強,未來肯定會掙很多錢,自信心爆棚,認為現在多花一點沒關係。這就涉及到真正的輕躁狂/躁狂發作了。

有的孩子甚至有“學習成癮”的表現。我們最近接診的一位患者,他在中學階段非常拼命地學習,即便身體疲憊,他還會強迫自己提起勁來、保持興奮感繼續學習。

我們在深度催眠下發現,他瘋狂地學習的原因竟然與一個影片有關。他在中學階段,曾經看過一個網路影片,核心內容是一位年輕人問高僧,“取得成功後會有什麼感覺?”

高僧說,“你自己在水下潛行,屏住呼吸直到極限,再猛然抬起頭露出水面呼吸,那便是成功的感覺。”

這位患者理解為只要能達到極限,就能體驗成功的感覺。所以他不斷強迫自己玩命般地學習,希望達到極限後能體驗成功。這種表現從表面來看,容易被誤判為輕躁狂發作,但實際上並不是。

另外,輕躁狂/躁狂也有可能是軀體疾病引起的,最常見的比如甲亢。對於這一點,大部分精神科大夫已經有意識,診斷前會讓患者先接受相應的軀體檢查,排除這方面的可能性。

04、吃了抗抑鬱藥後“轉躁”是不是雙相?

在臨床中,部分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比較敏感,抗抑鬱藥在其生理層面上發揮的作用顯著,情緒迅速改善,甚至有興奮、話多、過分樂觀等輕躁狂症狀。

可如果減藥或撤藥後,輕躁狂症狀很快就消失,那麼這很可能是抗抑鬱藥誘發的,而不是真正的輕躁狂,不能診斷為雙相障礙。

事實上,即使不談藥物因素,臨床中對於“抑鬱發作之後立刻就出現輕躁狂發作,到底是不是雙相障礙”,這也是有爭議的。

國內目前最權威的精神醫學鉅著《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指出:

如果緊接在抑鬱之後出現短暫的、符合輕躁狂標準的輕度心境高漲和活動增加(有時顯然是由抗抑鬱藥治療所誘發),根據ICD-10標準,仍應保持抑鬱症診斷。

這段話意味著,有的抑鬱症患者在緩解期感到比較愉悅、開心,活動增加,這是比較正常心理現象,而不是雙相障礙。

也就是說,我們精神科大夫應該注意患者出現輕躁狂、類似輕躁狂背後的心理活動和原因。

如果有正常的心理因素或藥物因素,不應該診斷為雙相障礙。

有的大夫在問診中不夠仔細、耐心,當然,也受到客觀時間的限制,只要一發現患者有類似於輕躁狂的症狀,就傾向於得出雙相Ⅱ型的診斷,這是不妥的。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還有的精神科大夫認為只要患者出現輕躁狂症狀,無論是不是抗抑鬱藥物誘發或心理因素,都屬於雙相障礙。如果症狀不典型,那就是非典型雙相。這也很可能導致過度診斷。

在臨床中我遇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其中一個高中生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

該患者因長期遭受學習壓力、家庭矛盾、人際矛盾等問題,出現重度抑鬱發作,就診於國內有名的精神科專科醫院。

醫生開了抗抑鬱藥,發現他服用後情緒明顯改善,心情變得很好,與同學聚會、社交非常活躍。複診時,醫生認為他有輕躁狂症狀,改用雙相Ⅱ型的藥物治療方案,抑鬱藥停藥,增加心境穩定劑。結果,患者的情緒一下子非常低落,一度有強烈的自殺念頭。

我問診時詳細問他,當時吃了抗抑鬱藥後,為什麼特別開心?

他說,本來得了抑鬱症後非常悲觀、消極。但用了藥以後,情緒好一些了。再加上一貫嚴厲的父母有所反省,更加尊重他的感受。

在經歷了大半年的壓抑、痛苦之後,這些改善令他內心充滿了希望,並且認為自己的抑鬱症已經完全康復了,所以非常高興!

可後來抗抑鬱藥一停,加上心境穩定劑的作用,他的情緒大幅度下滑,極度低落,並出現災難化思維,認為自己患上了“重性精神病”(雙相障礙),肯定治不好了,病情更加嚴重。

所以,其實該名患者“輕躁狂”背後,有藥物的作用、父母態度的改變、抑鬱症緩解期的正常心理活動,還有他的錯誤認知(以為抑鬱症完全好了)。這並不是真正的雙相障礙。

05、從多學科角度看兩者的區別

我們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出發,尤其是結合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的臨床心理干預經驗,深究患者的內心活動,抑鬱症和雙相障礙更容易被區分開來。

抑鬱症的患病根源是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患者長期感到壓抑、自卑,不斷自我否定,陷入負性情緒驅使下的單向思維,甚至是災難化思維。

他們還可能變得敏感多疑、容易把別人的好意當壞意,出現偏執型人格改變。當他們過去的大量心理創傷被啟用時,就會出現大發脾氣、打人毀物等激越行為。

而雙相障礙的患病根源裡也有疊加性心理創傷,還有部分的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雙相障礙患者重度抑鬱發作時,也會自我否定,陷入災難化思維。

有的醫生診斷抑鬱症,有的診斷雙相障礙,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病?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因為他們曾有過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比如成長過程中遭受過過度誇獎,所以在情緒比較穩定,境遇比較順利,或處於抑鬱發作緩解期時,他們的心理活動容易走另一個極端。

他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前途一片光明,自我評價過高,自高自大,甚至自負,制定很多目標和計劃。他們只想好的不想壞的,陷入了正性情緒驅使下的過度樂觀中,對現實困難預估不足。

而正因為對現實困難預估不足,所以他們在執行計劃中很容易碰壁,最後虎頭蛇尾,或者無法兌現。當挫折積累到一定程度,他們又容易出現自我否定、消極低沉的重度抑鬱發作,如此惡性迴圈。

其實,我們在臨床心理干預中發現,雙相障礙患者的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背後,也可能隱藏著心理創傷。

我們接診過的患者啟林,他在高中時學習十分賣力,經常挑燈夜戰。高中3年他都是優等生,老師、同學都認為他能考取“北清復交”等重點大學。

結果啟林高考發揮失常了,只有不到600分。他盯著這個數字感到難以接受,媽媽看到了也非常驚訝,還說了一句“怎麼才考這麼點分數”。

這對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他不得已上了一間普通本科院校,並寄望於透過考研“一雪前恥”。大學四年他一心撲在學習上,在同學中沉默寡言,表現得性格內向和自卑。

最後他終於保研成功,而且性格和情緒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他變得非常亢奮、精力充沛、喜好社交,主動找同學打牌、打遊戲,而且很愛炫耀。

啟林的父母不淡定了,“這孩子像變了個人似的,以前不愛說話、不愛出門,現在吹牛都不打草稿,興奮得有點不正常了!”他們帶啟林到北大六院就診,被診斷為雙相障礙。

其實,啟林之所以出現輕躁狂發作,是因為高考失利後長期壓抑,憋著一股勁刻苦努力,最後達到目標後感到揚眉吐氣、興奮無比。就像“范進中舉”一樣,可謂“喜極而瘋”。

總的來說,在抑鬱症與雙相障礙的鑑別診斷中,由於現行的精神醫學、尤其是傳統精神病學主要關注患者的外顯症狀。當症狀不典型,或受到其它因素影響時,就容易導致診斷出現爭議。

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當孩子被權威的精神科大夫診斷為雙相障礙時,父母不要過分焦慮,要保持理性,並意識到:

孩子不一定就是這個病;就算是,這也僅是精神醫學單一學科內的“標籤”。

父母應積極掌握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試著分析孩子患病背後可能的心理根源,才能不被精神病學/精神醫學的“標籤”牽著走,最終選擇適合孩子的康復路線圖,令孩子實現加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