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常用別名:

田七、參三七、田漆、田三七。

植物基源:

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乾燥根和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質,單生或簇生,倒袁錐形或短柱形,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光滑無毛,掌狀複葉,具長柄3-4片輪生於莖頂;小葉3-7,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沿脈具細刺毛,命形花序頂生,花序梗從莖頂中央抽出,長20-30cm;花小,黃綠色;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核果漿果狀、近腎形,熟時紅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道地沿革:

本品始載於《本草剛目》,李時珍曰“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採根暴幹,黃黑色,團結者,狀略似白及,長者如老幹地黃,有節,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味。”

“此藥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雲有奇功。”說明三七作為藥用的歷史並不很長,約在明代開始。

《本草從新》稱:“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閉亦效,加入補血補氣藥中則更神。蓋此藥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補藥得此而有安靜之休也。”

《本草綱目拾遺》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補藥中之最珍貴者。”又載:“人參三七出右江土司邊境……”

《廣西通志》載:“從三七南丹田州出,而田州為妙。”

生境分佈:

生於中山或高山區竹林下或溝谷陰溼地,多栽培。主要分佈於雲南、廣西地區,四川、貴州、湖北、江西等地也有少量。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影象庫PPBC id:6762589

飲片性狀:

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和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筋條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剪口呈不規則的皺縮塊狀或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綠色或白色,邊緣深綠色或灰色。

產區產量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產地動態

雲南文山是三七的傳統產區,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文山、硯山、馬關、廣南、邱北等地。但因三七種植不能連作,這些地區土地資源稀缺,現在當地三七產量相對較少,主要是育苗,文山也是三七的集散地。

雲南紅河州是後來發展的產區,種植區域廣泛分佈於瀘西、彌勒、箇舊、蒙自、建水、屏邊、開遠、屏邊等地。近些年紅河州三七種植髮展迅速,現在已經成為三七產量最大的產區。

雲南曲靖、玉溪、昆明、保山等地也在發展三七種植,產量呈上升之勢。總體而言,三七的產量隨著價格的變化而變化,三七價格上升,則種植面積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反之則產量減少。

不同產地的三七生長環境有所差異,但是種出的三七在形態上沒有明顯區別。土壤顏色不同,種植的三七表面顏色也不同,常見的有紅土、黃土、黑土、灰土。

採集加工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主要成分

性味與歸經

甘、微苦,溫。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

認識文山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

一篇文章看懂中藥“三七”